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以性别歧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市场因其社会性与制度性因素至少被分割成主要和次要两个层次,较之主要市场.次要市场的就业条件差、待遇低和发展机会少.女性劳动者因其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别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性别的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正如商品和资本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方改进的代价是另一方的受损,无论如何效率和福利都没有实现最优,存在着改进的必要.本文深刻剖析社会排斥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及危害,为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就业在受到重创之后快速回弹,这与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相关?为此,本文通过扩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实证检验中国财政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发现:财政政策对稳定劳动力市场均衡具有积极作用,而且税收政策的效应强于财政支出的效应;1990-2012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财政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影响经历了弱显性期、显性期、效用增强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采用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和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选取2002-2008年面板数据对就业保护的理论假说和经验分析进行了相应的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就业保护提高了失业率,女性和青年受就业保护制度的影响程度更大;就业保护子指标对失业率的影响与理论估计一致,但显著性较低。其中,雇佣/解雇管制越低,失业率越低;法定解雇成本越高,失业率越低;服兵役时间越长,失业率越高;最低工资、集体协商、工时管制与失业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就业保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劳动立法,改善女性、青年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发挥法律的增进市场效率的作用,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李向阳 《经济师》2010,(7):228-229
在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和再就业任务将依然繁重。就业总量虽然实现了增长,但城镇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将是难解的课题。文章在对河南省唐河县劳动力市场价格结构与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化解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的两难新局面,提高就业质量与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亟待突破的方向.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劳务派遣在弥补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缺陷、优化工作搜寻过程、改善空岗匹配效果、促进力人力资本积累、实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村过剩劳动力长期存在的现实,从经济学角度须考虑供求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求来看千方百计开辟更多新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问题;另一方面,从供给来看,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积累,使之匹配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供求离不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且长期来看,劳动力供求必须由劳动力市场调节。文章从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角度探讨突破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顺畅农村劳动力流动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在劳动力商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谋取好的就业机会,为了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供给方为劳动力的需求方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导致劳动力就业市场诚信缺失,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尤为突出,文章就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产生失信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户籍特征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状态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四种不同户籍特征的劳动力群体——本地非农业户籍、本地农业户籍、外地非农业户籍和外地农业户籍劳动力。根据对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在上述四种户籍特征的劳动适龄人口中,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逐次上升,而失业率则逐次下降。进一步的经济计量分析发现,户籍特征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市场状态具有显著影响,与本市非农业户籍相比,包括本市农业户籍、外地农业户籍、外地非农业户籍等在内的其他各种户籍特征都不易于使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状态,户籍身份的差异确实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的贸易和移民问题日益突出。移民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直接显性地冲击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而贸易通过减少劳动力需求间接隐性地冲击美国劳动力市场。该文比较分析了两种冲击的特点和力度,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解释了美国贸易保护和移民限制政策的诱因,并强调了贸易发展对美国劳动力市场可能造成的更大冲击力。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呈动态性变化并主要存在于职业搜寻领域,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呈现均衡状态。因此偏见不是歧视产生的根源,缺乏科学的人员甄选手段才是造成歧视的根本。降低甄选成本以及增强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控制歧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余官胜 《经济评论》2012,(1):116-121,160
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能否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国外文献的度量方法构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当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能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则会阻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由此得出结论,欲使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必须先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刚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已经演变成具有"二元"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其中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差异不能仅仅用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解释,它还与城市政府的选择性管制有关。虽然中央政府已经逐渐取消针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限制,但地方政府借助户籍制度实行的隐性、间接管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配置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外来劳动力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任艳云  谭向勇 《技术经济》2009,28(11):88-92
本文对我国县域农户家庭劳动力利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劳动力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20%~30%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户在进行家庭内部分工时基于家庭效益最大化考虑;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和镇域经济发展对县域农户家庭劳动力利用有显著影响,不同的家庭劳动力特征对农户家庭就业决策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政策性补贴对农户家庭就业决策的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相对落后.是长期以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畏惧的理论障碍的结果。当前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关键要解决劳动力进入市场的问题。本文从目前影响劳动力进入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病和住房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三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只有做好劳动力市场的配套改革,解决上述问题,劳动力市场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是市场运行非效率的一种表现,给社会经济发展、就业率的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文章以厦门人才市场和高级人才市场为例,利用经典的Mincer方程处理调研中所获得的数据,并通过加入交互项的方式来研究两个市场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差异,以及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据计量结果,文章还提出了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平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是保障就业水平、劳动者权益和企业绩效的重要选择,本文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灵活安全性与宏观、微观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局部灵活性偏高和安全性不足的现象,并且体制内外、产业、地区和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灵活安全性与绩效之间的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与"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交易曲线模型"所描述的情况基本相符,但同时也存在政策含义较复杂的非代偿关系。对此,平衡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的政策选择需要协调劳资双方绩效目标和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权衡灵活安全性政策本身带来的不同绩效之间的相互矛盾或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云霞 《经济论坛》2005,(20):46-48
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通过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对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劳动力进行分配,以求达到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的最优状态。为了便于劳务买卖双方的联系,建立了许多有形或无形的机构场所来促进劳务买卖双方的沟通,以交换彼此有关价格和人员素质的信息,并在谈判取得一致后签订合同,将劳动力配置在一定的劳动力岗位上。而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功能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二元劳动力市场为视角,研究了我国转型期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相应的劳资关系等问题。文章认为: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固化了劳动力资源流向,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过度的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劳工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形成创新所需要的稳定的雇佣关系;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形成双方共赢的利益契合点,实现劳资合作共赢;对于专用型人力资本,劳资双方都有足够的投资积极性,但通用型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