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筱娜 《黑河学刊》2014,(5):7-8,142
基督教神学家保护基督教,反对外来的其它宗教形式,然而最大的危机实则来自基督教内部—灵知主义。最早的灵知主义者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就区分了律法与福音,主张基督的使命就是带来拯救的灵知,我们需要从身体与物质的世界中把精神救出来。对于诺斯替主义者来说,外在的世界是恶的,律法是福音的对立,人最内在的自我与超越的神具有同一性,只有与世界逐渐疏离以达到极致,才能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中庸思想通常被概括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然而这只是从否定方面对中庸的规定.若从肯定方面以现代伦理学、美学视角审视中庸,则会发现中庸是"名中实极".它的内在规定即是至诚、至善、至美的三个维度的统一.至诚的道德情感是它的根本,完美地遵守社会规范、追求无缺憾的美是它的本质.中庸不是庸俗的折中,而是诚、善、美的巅峰.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而凸显出来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同时又是西方道德危机的反映。环境伦理学试图通过规范主体人的行为来规定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所建立的一整套体系必然有别于传统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更多地与系统论,有机论,生态论联合起来作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其发展是沿着一条反传统的思维路向,但同时又是在借用传统的框架和运作模式。因此其发展从一开始就遭遇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的困扰。尽管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处于尴尬地位,但它的进步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是不容忽视和不可阻止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解析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异同。第一,两者同源,都是犹太教;第二,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其创建者耶稣也是一个犹太人;第三,两者对弥赛亚的认识上不同;第四,律法主义与因信称义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别,是两种不同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这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环境正义论看来,它们共同的缺陷在于抽象性,脱离了现实。非人类中心主义将具体的人消融在自然之中,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超越群体利益差异与对立的抽象“类主体”,是一种人类乌托邦主义。环境问题必须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得到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上帝是康德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基督神学的上帝。康德的上帝观念是在实践意图上建构起来的,它是向人而在的上帝,是道德的概念,是道德信仰的对象;同时它又是康德的伦理学的逻辑必然,与康德的理性本体论和自律原则是切合的。所以,康德首先是一个伦理学家而不是一个神学家。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人的欲望出发,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了心理剖析,揭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重新阐释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问题”。文章还通过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和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在渊源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学是传统伦理学的延伸与突破,关注焦点由早期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转向生物平等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其实质反映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向彻底非人类中心主义,个体主义向整体主义演进的脉络。整体主义作为理性功利主义发展的至高点,与近代涌现的非理性、崇尚非二元论的生态女权主义并驾齐驱。一方面,二者在非人类中心、整体、动态、道德关怀等方面呈现趋同;另一方面,整体主义所面临的自然主义谬误、极权主义、反比例原理悖论等批判或通过生态女权主义关怀伦理予以修正;生态女权主义非二元论形成的价值危机或依托整体主义的生态学理性予以修正。两大主义或通过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价值追求、责任基础三个维度予以融合。  相似文献   

9.
陈萌 《魅力中国》2014,(1):284-284
新制度主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政治学方法论流派,它是由经济学中引入的。制度主义者认为个体“表达出来的”偏好和“真正的”偏好有区分,其变量就是“制度”因素。这里的“制度”事实上是个体内化的惯性观念,这一点是与旧有制度主义中“制度”的根本差别,后者的“制度”指的是由宪法和法条保障建立起来的实体性制度。本文拟就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中制度变迁理论模型里的“路径依赖”概念作一案例分析,来考察新制度主义这一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兴许是学历史的缘故 在我的印象里 咱们中国人是最讲道德的。黑格尔 说古代中国没有哲学 有的只是道德说教。想来有些道理。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多是以伦理学的面目出现的 如孔子《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不是伦理学的范畴吗?因此说中华民族有讲道德的传统并非虚言 历史上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把道德价值抬到了一个不适当的高度的经典范例。 可中国人又似乎又最不讲道德。历史上频频”礼崩乐坏”而今更是一落千丈。在这个明目张胆逐利的时代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  相似文献   

11.
对于良心这一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其存有较多的忌讳。其实,良心并不象宗教神学家说的那样是上帝对人的“启示”;也不象唯心主义者说的那样是人心所固有的“天然情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就是指个人在对待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上,对自己的行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现象,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良心都受其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等制约,所以人们的良心也会有所不同。良心具体表现在职业道德范围就形成了职业良心。所谓…  相似文献   

12.
蒋阳 《黑河学刊》2014,(1):20-26
当代学者的伦理一政治研究,如泰勒的“本真性伦理”和关于“自身”的历史研究、李尔的“灵魂动态交通”理论等均表明,对生命的理解已经成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维度。从尼采和福柯奠基于生命哲学的伦理一政治观点出发,把握从希腊思想、基督教到当代自由主义中的生命概念及其伦理一政治转换,思考个人主义和个体生命/社会生命的双重性,既清晰体现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创新过程与生命哲学发展的根本联系,又充分展示了生命研究对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思维的突出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型,需要建构一种全球共治的新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全球所有角色的共治,即全球多边主义合作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它的基本变量是多边主义和以国家为重点的行为者的实践,以国家为中心已让位于以国家合作共治为重心,权威从国家独占到与社会共享。这种理论涵盖现实与趋势,具有综合与中庸的特征,是中国“和”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全球共治理论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型,需要建构一种全球共治的新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全球所有角色的共治,即全球多边主义合作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它的基本变量是多边主义和以国家为重点的行为者的实践,以国家为中心已让位于以国家合作共治为重心,权威从国家独占到与社会共享。这种理论涵盖现实与趋势,具有综合与中庸的特征,是中国“和”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郑维君 《魅力中国》2009,(4):125-125
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念论是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形而上学”则是西方传统哲学主体“哲学”的基本精神,本身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有很大的联系一以下简要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内容与西方形而上学精神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与分析了作为彤而上学伦理学的柏拉图理念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建筑伦理学是研究建筑活动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并对建筑伦理进行道德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建筑领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合理的建筑伦理规范体系。它包含一般规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建筑规范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庸作为儒家学说的一部分,它在论述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方面,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材料。毛泽东同志说过:“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孔子首倡的中庸之道,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而且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延续了好几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缓慢脚步,同中庸的消极作用,颇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浅议效用原则在信息网络中的适用性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育珊 《南方经济》2004,7(2):23-26
本文针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道德和法律问题,希望借助传统的伦理学原则——效用原则进行分析和指导。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也有一些问题运用以往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是难以定义、解释和调解的。因此,在应用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引发一些适用性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侧重从法律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黄宗智先生在《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历史、理论与现实》 (三卷本)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实用道德主义”为研究起点,试图探讨清代以来民事法律实践中存在的独特思维方式“实用道德主义”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其以何种方式表现于法律表达与法律实践之中?这种“实用道德主义”是否能成为构建中国现代法律理想图景的重要历史资源,这种融合道德与实用的法律思维可以实现与西方形式理性和权利思想的融合吗?  相似文献   

20.
权变学说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管理理论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在原则上,与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契合,但权变学说已经具体到了模型操作层面;在哲学精神上,与后现代主义有许多融通之处,但权变学说避开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对权变学说的哲学反思,不仅可以展示权变学说的理论品格,而且可以提高权变学说作为分析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