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分析2006~2016年中国劳动力转移数量和粮食总产量的面板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负效应: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影响效果较小,粮食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劳动力转移。因此,在保障农村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
运用1978—2016年统计数据,对所构建的粮食产出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对我国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减少的同时,加速了资本、技术等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并且促使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粮食产出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尼斯和费景汉曾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农机具购置补贴作为一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财政支农方式,可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农村"推力"的角度分析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机具购置补贴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导致农机与劳动力之间产生要素替代,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机具购置补贴在粮食主产区对农村劳动力流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非粮食主产区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是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基于农业从业者从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背景,利用河南省2010—2019年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状况,农业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当前农业从业者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存在着逐渐减少的趋势,劳动力转移增加势必会达到一个临界点,粮食生产要素的变化对粮食的生产能力和种植结构会产生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总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量。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经历了从生产队集体经营到以户为经营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这种经营体制的变迁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总产量增加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但也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联结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者之间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去年以来的持续大旱,使云南人畜饮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面临极大困难和严峻挑战。为此,云南省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农村劳务收入新增43亿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算出各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然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质量和结构维度出发,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比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全国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技术非效率,全国层面劳动力转移没有显著降低技术效率;劳动力转移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提升主产区技术效率;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会显著提升技术效率,劳动力女性化现象显著降低了主销区技术效率;劳动力外流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城镇化阶段存在差异,在城镇化中低水平阶段,劳动力外流有助于提高技术效率,在城镇化高水平阶段,劳动力持续外流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粮食生产的经营规模及其经营方式,是与整个农村商品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农村以工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越发展,农业劳动力大批向工副业转移越多,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必然减少,农业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就相对扩大和提高。反之,大批劳动力捆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转移速度有所放慢。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的基础上 ,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对策 :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素质 ,增强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实现城乡互动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粮食生产中的要素产出弹性:经验证据*凌远云郭犹焕刘轲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是农村贫困的根源之一,减少农民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也有许多学者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提出了各种可行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出现了要素禀赋优势逆转,即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导致了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矛盾,土地的稀缺性导致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空间和区域上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这些因素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文章提出了引导投入务工与务农劳动力结构比例、妥善处理土地开发和保护耕地关系、以市场手段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对河北省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其次对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3类因素10个指标,同时选取2004~2014年上述10个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与粮食总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大;其它影响因素按照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列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人均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它们都与粮食产量中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充分利用农业经济资源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首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保护耕地资源是基础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时间特征对退耕农户劳动力的流动类型进行分类,涉及志丹县6镇5乡的农村家庭人口1207个样本,运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农村劳动力选择流动类型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退耕还林补贴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差异性显著影响着退耕农户劳动力参与流动的类型。基于分析结果,文章提出后退耕还林时代,退耕地区应当适时调整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根据劳动力参与流动的不同类型制定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并基于2014-2016年安徽、河南和山东3省10县调查形成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土地托管对促进粮食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土地托管模式下,通过整合粮食生产中的要素资源,有助于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实现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高技能人力资本替代低技能人力资本,进而提高粮食产出水平。但在实践中,土地托管对粮食生产的促进效应还会受到土地资源条件和服务费支付方式等约束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助推土地托管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要素投入的多样性,而且应关注要素投入的均衡匹配。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19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给我国农村经济和粮食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机遇,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却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一些挑战;受布朗先生对中国粮食问题研究的启发,运用我国1978~2000年的相关数据以及常用的双对数线性模型,考察我国工业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化与粮食生产负相关,工业化对粮食生产的正效应小于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生产要素配置视角,研究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路径,并进行理论分析。方法 文章利用2012—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全国固定观察点的3 255份农户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其次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及作用强度,并利用IV-2SLS方法处理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定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 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比未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高0.017。除此之外,农户党员身份、农业技术培训、家庭非农劳动力人数以及加入合作社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都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庭劳动力人数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农户利用借贷资金改善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7.
At present,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pattern runs counter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farmland resources and water-heat conditions. It is urgently important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matching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farml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otential Crop Rotation data, with regards to the situations of irrigation and rain feeding, this paper builds a measuring model of potential farmland, and separately measures the spatial matching index of grain yield with actual and potential farmland resources, thus revealing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patter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rious spatial mismatch exists between grain production and farm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ake the potential crop rotation system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patial mismatch of grain yield and potential farmland resources has been aggravated by the grain production barycenter’s shift to the north China, with low Crop Rotation Index. The function-promoting region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are going through two evolution patterns of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expansion” and “westward movement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respectively. Inefficient use of farmland mainly occurs in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the northwest area of Xinjiang and the southwest karst landform areas. The inefficient use of and the decreasing amount of available farmland have becom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ecline in grain production. The problems facing Chinese agriculture caused by the spatial mismatch include the imbalance in regional structures, ecological risk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isks, and the risk of food price.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advices on protecting farmland acreage, expanding farmland potential, ensuring the safe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grain chain. Our paper additionally proposes policy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designed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ve measures, so as to commonly defuse China’s food security cri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效用,探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举措。[方法]在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分析法分别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1)农业资源要素:耕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2)农业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农业投资不合理。[结论]由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应发展"紧凑型"城市化模式、坚持内涵式耕地开发,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现有耕地的整体质量;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市场准入制度、提升流通效率,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应综合考虑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It has been acknowledged in the literature that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in the post-reform period, particularly in the early 1980s. Since then,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policy changes in China,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growth of the sector. Specifically, the spectacular growth of rural industries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from agriculture.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Brown's warning of China soon becoming the world's number one importer of grain has raised an important question of whether China has reached its grain production potential. Analysis of the 1994 farm household survey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sample farmers is reasonably technically efficient in grain production but that productivity can be increased further even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20.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1999-2008年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烟叶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对粮食产能安全影响最为突出.其余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依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