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根据1985~2009年共25个年度的数据,四大板块GDP总量分布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四大板块GDP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1991~2007年东部地区GDP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2008~2009东部地区比重逐步下降。四大板块GDP增速划分为四个阶段:1985~1990年经济增速大幅波动,西部地区增速最快;1990~2000年是经济起伏最大的10年,东部地区发展出现高振幅、高增长;2000~2007年,各板块经济增速大致相当,增速波动幅度显著缩小;2008~2009年,四大板块增速均下降,东部地区增速最低。就全国平均增速来看,四大板块GDP相对增速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0年,东部、东北和中部GDP相对增速放缓,西部地区GDP相对增速提高;1991~2006年,东部地区GDP相对增速高位整理,其他地区GDP相对增速地位徘徊阶段;2007~2009年,东部地区GDP增速下滑,其他地区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在25个年头里,东部地区有18个年头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  相似文献   

2.
韩雷  刘芳  侯新烁 《经济地理》2019,39(10):36-42,77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省际层面分析幼年迁徙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同时,比较了人口幼年迁徙对成年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主要结论包括:①幼年迁徙人口分布整体情况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其中上海、辽宁和广东省在总数上占比最高。②幼年迁徙人口不断集聚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分布占比不断缩小,存在"中部凹陷"状况。③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下,只有向"好"环境迁徙,对成年收入才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中西部地区高3.7个百分点;城市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农村地区高2.9个百分点。通过机制分析发现幼年迁徙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向效应是影响成年收入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牛真真 《经济师》2006,(10):107-108
文章首先对比分析了FDI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分布差异;接着从资本趋利性的角度重点对FDI投资于东部和中西部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和中西部分布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FDI投资于中西部的成本高,而收益低;最后一部分给出了改善FDI分布现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动、静态比较分析发现 ,我国生产的极化作用不高 ,人口的极化作用过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向东部地区不断集中的同时 ,人口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 ,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鼓励中西部贫困人口向东部尤其是东部核心区域流动 ,是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六普"分县人口数为基础,通过预景的研究方法,模拟无生态约束和有生态约束两种情景下,未来我国城镇人口的空间格局。认为到2032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全国总人口大约14.7亿人。届时中国城镇化也将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比2010年增加3.6亿。据模拟,2032年左右,无生态因素约束下,东部地区城镇人口增速更快,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城镇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0.2%、28.7%、21.0%。生态因素约束下,城镇人口由西部、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进一步集聚,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人口比2010年分别增长64.9%、47.9%、36.7%;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2.1%、27.5%、20.4%。研究结论可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空间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结构是极不平衡的。东部12个沿海省、市、区以占全国13.52%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41.38%的人口;而西部10个省、区以占全国56.76%的国土面积,仅承载着全国22.39%的人口。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413人/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只有53人/平方公里。如果仅从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这一表象判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特点是东密西疏,人口空间流动的方向应是自东往西。  相似文献   

7.
粤东地区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东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行政上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四个地级市及其所辖的市县。区域总面积为1.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73%。2000年底全区总人口数达1577.4万人,占全省21.04%,人口密度达1005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当  相似文献   

8.
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得到普遍承认,这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提高这一认识。普查数据显示:从企业数量看,2004年私营企业法人单位198.2万个,占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的61%,加上个人资本占大比例的其他企业,比重达72%;个体经营户多达3921.6万户。从资本总量看,全国企业法人的个人实收资本为5.1万亿元,占全国企业实收资本的28%。从就业人数看,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约7000万人,加上个人资本占大比例的其他企业就业人员3011万人,共约1亿人;再加个体户就业人数9422.4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全部就业人数近2亿人。从经济…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4,(8)
黑龙江省是农林业大省,具有相当丰富的可利用的农林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薪柴林木等。论文采用特定的模型综合评价黑龙江省农林生物质能资源的总量及分布,评价结果是2012年黑龙江省各地市(区)农作物秸秆资源蕴藏总量为16279.8万吨,主要集中分布于绥化、哈尔滨、齐齐哈尔与农垦总局,四个地区或单位总量占全省的67%以上;畜禽粪便资源蕴藏总量为20508.1万吨,主要集中分布于绥化、哈尔滨、齐齐哈尔与农垦总局,四个地区或单位总量占全省的65%以上;薪柴林木资源蕴藏总量为1654.1万吨。  相似文献   

10.
余中元 《经济地理》2011,31(2):312-316
以国家文物局颁布的1—6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3.0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多因素评价法,计算文物分布的综合指数,分析文物资源在空间(省级行政区)和时间(按朝代)上的分布特征。数据处理后,可将我国文物资源空间分布划分为四个等级:极丰富地区、丰富地区、贫乏地区、极贫乏地区;认为我国文物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差异明显,文物出现具有时代特征;并探讨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出现的原因。最后文章对我国的文物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外贸集装箱生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集装箱运输以年均24.78%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70%以上为外贸集装箱量,研究外贸集装箱生成的空间分布和差异对发展中国的集装箱运输至关重要。对我国340个地级市2013年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地级市的集装箱生成能力具有明显的趋海性特征,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迅速递减的格局,东部沿海51个地级市4.56%的国土面积上生成了65.4%的外贸集装箱;距离海岸线350 km以内约全国面积16.23%的地级市,形成了高达94.12%的外贸集装箱量;距离海岸线350 km以外83.77%的国土面积上,仅具有全国约6%的集装箱生成能力。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空间差异的结果表明,我国外贸集装箱生成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在集装箱分布高度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区域、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和珠三角地区是显著性热点区域,而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及东北的部分城市是显著性的冷点区域。基于外贸集装箱分布明显的趋海性和不均衡性特征,在对集装箱港口腹地的划分、港口布局及港口集疏运体系的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距海岸线350 km以内的东部沿海区域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保法  王璐 《经济师》2001,(4):56-57
一、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导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造成了国有企业在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上的严重不合理,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经济的布局过于分散,资源配置重点不突出。据统计:1998年底在我国608个工业小类行业中,国有企业涉足的有604个,占99.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涉足的行业有533个,占全部小类行业数的87.7%。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国有资本,而那些对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行业,则由于国有资本进入不足而难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优势。(2)各地区经济自成系统,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化。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9%,由此形成了各地区国有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3)国有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3亿的国有净资产广泛分布于29.1万户工商企业之中,使得平均每家企业所获得的能用于生产经营的国有资产数量仅为1000万元左右,即使大型企业户均资产也才1.86亿元人民币,这与世界500强工业企业最后一家的90亿美元资产也相差甚远。显然,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这种产业布局状况极大地降低了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湖泊众多,总面积1.2亿亩,占全国内陆水域40%。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在东部平原,青藏高原及蒙新高原。面积大,效量多是我国湖泊特点之一。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该地区共有湖泊4033个,面积为4400万亩。其中1.5万亩以下的计3882个,占96.3%。我国1.2亿亩湖泊水体中有2800万亩是可以发展人工养殖的中小湖泊。利用湖泊发展养鱼,具有不占耕地、不用饵料、劳动生产率高、鱼病少、商品率高、成本低和  相似文献   

14.
以全国31个省份为样本,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我国生态文明的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2011—2017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以年均0.03%的速率下降;在四个区域的排名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靠后,各区域内部的省份之间差异明显;在区域动态变动趋势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升空间和后发潜力最大,东部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较弱,中部地区整体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经济》2019,(6):58-66
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2011—2017年我国88个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创新国际化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总体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东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地区内差距最大,西部国家高新区地区内差距最小;东部国家高新区与西部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地区间差距最大,中部国家高新区与西部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地区间差距最小;地区内差距是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国家高新区、中部国家高新区和西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均呈上升趋势,除东部国家高新区外,中部国家高新区、西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的多极分化趋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157处山西佛教文物资源,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地区间差异较大;(2)高质量区域为大同及周边地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忻州东部地区;(3)高密度区域为以北魏辽金文物为主的晋北地区、以明清文物为主晋中地区、以宋元文物为主的晋南地区和唐宋元明清文物皆为普遍的晋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淑梅  杨铭铎 《经济地理》2008,28(5):876-881
文章应用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采用近年来国家和地区实际统计数据,提出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分布格局,并给出了合理性说明.结果表明:我国31个省(市)区域旅游竞争力差距显著,等级明显,分布格局清晰;全国可分为五个集团、三大层次,各集团和层次旅游竞争力水平明显呈梯型分布;三大层次中各层次所包含的省(市)数目与在全国竞争力中所占的份量明显不成比例,第一层次优势明显突出;中间层次为旅游经济发展中地区.成员庞大但落后较为明显,是决定我国旅游竞争力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也是今后应重点剖析和研究的对栽象.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民族地区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白山市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四平市的伊通满族自治县。1998年底民族地区总人口330.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7.28万人,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35.5%,为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1.5%。民族地区面积5465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5%,大多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区(9市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的二元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并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倾斜,使得外资在我国境内的流向呈现出东部与西部落差较大的不平衡状态。资料显示,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长期以来90%以上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02年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为454.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2%,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6.19%。其中广东吸引外资最多为113.34亿美元,仍居各省吸引外资之首,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1.49%;其次是江苏,为101.90亿美元,占我国…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8—2007年间年均222650家中国工业企业调查的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双重差分内差分方法研究了区域振兴战略对我国工业空间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运输基础设施、税收和其它区域振兴政策对我国工业空间分布有着显著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税率降低10%、人均道路面积增加10%,则当地工业产出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0.8%和0.5%;但这两项政策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税收政策影响的行业范围更为广泛。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仍然拥有道路基础设施和税收等政策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事实没有根本性变化,但2004年以后有比较缓慢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中部省份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工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有一定效果,而东北振兴战略的效果较弱。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应该在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