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现象[1],作为东部地区的河北省,经济发展同样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特征予以测定分析,并指出目前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推进城市化,在城市部门进行一系列改革;在农村改革土地制度,实现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进入非农部门就业。这对于河北省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静霞 《财经研究》2001,27(8):35-39
二元性的状况和程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农业和非农业的角度界定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然后依据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两个指标将中国二元经济的演化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并进而分析了这两个阶段的成因,最后指出了二元经济进一步转换的障碍所在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指二元经济中农业相对比重逐渐缩小,非农相对比重不断扩大,从而带动结构转换升级,最终变为一元现代经济。本文以湖北为例,对我国中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性理论.但这一理论在解释重庆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令人满意,也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出现偏差.针对重庆地区社会经济的现实特征,本文对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结合重庆的现实情况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印证,以此对重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出基于该理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以甘肃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滨  叶超 《经济问题》2003,(2):25-27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作为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的结构模型,对于评价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普遍意义。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集中地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在这方面尤为典型。探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标评价体系,并据此对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及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二元结构转换: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的矛盾,可供选择的途径,一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在加快存量调整时选择吸纳更多就业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模式,尤其是在提高产业的资本和技术进步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模式,尤其是在提高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水平升级时,要充分考虑到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一是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建立能允许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建立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并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增长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工农业之间的差别,实现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问题是,迄今为止的结构调整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目前我们面对的依然是二元结构转换滞后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英、美、日三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历史表明,经济结构转换既是一个产值结构转换(数量)的过程,更是一个就业结构转换(质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变革是催化剂,服务业是核心领域,农业效率是供给基础,城市化是落脚点,要素流动是制度前提。只有在城市统一市场和技术革命带动的农业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和业的发展,才能促进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转换的双得并进;同时,也只有在生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转换实现了双重并进时,才能保证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两个经济体的协调发展。通过对英、美、日三国经济结构转换时点的比较和结构转换前提条件的考察,从中得出一些有益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其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能否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化,对重庆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衡量指标,对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破除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部门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其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能否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化,对重庆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衡量指标,对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破除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部门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0.
陈治 《生产力研究》2005,(9):99-100
山西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地域上严格地限制城乡人口的流动,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制约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是解决当前山西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与消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为了使中国经济在整体上稳步前进,就要通过农村制度建设与创新、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和中国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彻底转化。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特征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的基本国情与阻力,因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矛盾是中国过渡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重大问题。云南是全国31个省市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最严重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稳定在4.2:1以上,而国际上通常把2.5:1作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警戒线。当前经济运行中所谓以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为特征的总量矛盾,不过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外在表象。寻甸县又是云南省极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县份之一。截至2009年,寻句县城市化率为16.6%,远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46.6%的30个百分点,而且城乡差别大。在对寻甸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二元特征尤为明显。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衡量指标的限制,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计量模型分析。以浙江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探讨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经济计量学的分析框架,利用浙江省58个县(市)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县域经济的增长与二元对比系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城乡居民收入比之间虽不明显但存在负相关关系,二者综合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较显著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的二元财政结构转换的经济增长模型表明,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不仅取决于其总量,而且依赖于农业支出和非农业支出的比例关系及其与各自生产率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二元财政转换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元财政状况的改善可以正向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回流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矛盾。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路径在于农村地区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农民工回流形成了农村地区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一股内源动力,有利于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李孝坤 《经济地理》2007,27(3):413-417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全民小康建设进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工业对农业辐射力弱、城乡市场严重分割、传统体制约束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最后提出了加快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经济二元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上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新疆经济发展较慢,在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新疆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的基本原因是产值转换的不对称.农村劳动力转换受阻是导致新疆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转化路径——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省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其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也是甘肃省相对落后和贫困的原因所在。能否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化,成为今后甘肃省经济能否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构建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纵向动态衡量和横向静态比较,找出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及其转化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