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随着中国-东盟与中国-印度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与印度将在东盟平台上产生竞争与合作。本文利用引力模型来研究中印两国与东盟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对双边贸易潜力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比印度-东盟贸易更适合于传统的引力模型,中印两国与东盟间均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2.
康绍邦 《新远见》2008,(8):30-42
中印同为文明古国,山水相连,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二战后,中印获得民族解放,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现已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印度先后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两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印两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在改变  相似文献   

3.
2009年3月18日,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的“为何选择印度”商业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印商界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论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邱继宝和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伟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和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和6%,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3%~4%)。在国际关系和全球重大事务中,中国和印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全球格局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印双方应不断深化日益发展的经贸关系。一、中印经贸合作进入重要历史转折期1.中印双边贸易增长潜力较大。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印  相似文献   

5.
文章关注印度服务外包中对外政策的变迁及其对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从关税优惠、外资进入以及汇率政策三个方面比较了中印两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外政策,得出了印度以纵向政策导向和中国以横向政策导向的结论,并根据两者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中国在未来承接服务外包中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邵柏春  许燕 《价值工程》2014,(2):150-151
随着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也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印度对华贸易保护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在WTO成员国中,印度是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国家,两国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已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总贸易额、进出口商品构成、反倾销的比例等数据的比较,从宏观、政策和产业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印贸易摩擦存在的原因,并从政府、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企业的角度,制定出应对中印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印度是与我国国情极为相似的发展中大国,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国外有评论:中国与印度在进行一场"龙象之争",并围绕印度能否赶超中国;中印何种经济增长模式更具可持续性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争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在2003年7、8月号《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Can India Overtake China?).  相似文献   

8.
《西部财会》2013,(10):F0002-F0002
【本刊讯】通讯员周金光9月24—25日,印度财政部副部长阿尔文德马雅拉姆率团在陕西考察。印度代表团此次前来中国,是受中国财政部邀请参加第六次中印财金对话;在陕考察是对话前的一项重要活动。在陕期间,印度代表团一行就陕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西安市发展战略及新兴产业等情况与陕西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9.
中印纺织品与服装对欧盟出口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印度在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相似,而且都具有成本优势。本文首先比较了中印在纺织品和服装上对欧盟的出口情况;接着分析了中国在不占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对欧盟出口额领先印度的原因;并预测中印双方对欧盟的出口差额将逐渐减小,最终给出了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已使人们想到了中印之间除领土分歧以外的其它潜在冲突5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结束了印度之行。这是他任总理以来第一次出访,印度被选为第一站,自然引人关注。其实此次行程原定的时间表是在一个半月前。然而,在过去的一个月,长期平静的中印边界再次爆发争端,双方矛盾升级。目前对于中印关系的好消息是:通  相似文献   

11.
Akhtar  Shakeb  Alam  Mahfooz  Khan  Aslam  Shamshad  Mohd 《Quality and Quantity》2023,57(2):1739-1761
Quality & Quantity -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e banking industry’s technical efficiency for the pre-and post-demonetization period, using the case of India. A two-stage analysis has...  相似文献   

12.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印度"藏富于民"而中国"藏富于国",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远远大于中国,印度经济增长动力既源于印度的包容性增长措施,又促进了印度的包容性增长。印度包容性增长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包括改善收入分配比例,调整投资结构,降低通货膨胀,改善产品出口结构等。  相似文献   

13.
管彦芳 《价值工程》2010,29(5):240-242
中印两国贸易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中印高层互访频繁,签订一系列经贸协定,推动了双边经贸发展。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中印贸易额从1990年的2.64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200多亿美元。中印两国贸易计划到2010年,将达到300亿美元。两国贸易中,制成品的贸易增长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意料,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农副产品贸易增长速度。中印两国的生产要素相似,本应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不可能出现持续稳步的贸易增长,然而近年来两国制成品贸易发展迅速,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原因何在?本文试图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近几年的中印制成品贸易的发展进行浅表的分析,以期能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Comparis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e measure and compare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and its components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China and India and test the TFP series for the existence of structural breaks relating the evolution of TFP to policy mileston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TFP growth accelerates in China after 1979 and in India after 1974, although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clearly outperforms India’s. The main explanation of these differentials is that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benefited from mor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reforms in agriculture than India.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in China was also important for agricultural TFP growth. Manufacture growth absorbed labor and reduced employment in agriculture, creating incentives for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change that kept output per worker in agriculture growing at high rates. Fewer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in the dynamics of manufacturing in India resulted in slower growt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espite policy changes that accelerate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5.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战略导向、政策立法、经济调节、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等五个方面,对欧、美、日、印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各国都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不断探索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但由于国情不同也存在一些差异,欧盟和日本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具有前瞻性,在方法的逻辑性与技术的先进性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跨区域合作成为一种趋势.在“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的利好形势下,桂粤两省区企业应广泛深入加强合作.桂粤企业可采取生产合作、技术合作、销售合作、投融资合作等多种模式进行联手,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经济组织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全力破解合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相似文献   

17.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area of Indian technical education due to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One of these challenges is how to assess performance of technical institutions based on multiple criteria.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ranking of seven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s) in respect to stakeholders’ preference using an integrated model consisting of fuzzy AHP and COPRAS. Findings based on 2007–2008 data show that performance of two IITs need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it is one of few studies that evaluates performance of technical institutions in India.  相似文献   

18.
Using a panel of India’s registered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both economy-wide and firm-level financial data,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dia’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n the productivity of its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1990s and 2000s. Our dynamic pane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erie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olicies/measures, at both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creased for all firms, including those owned by the state government, with greater gains for the firms in the private and foreign sector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olicies favoring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hould be pursued further in order for India to foster higher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钢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论文总结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产业协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装配式钢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企业将技术标准战略作为其核心战略予以重视,在其内部一体化推进技术开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并积极参加事关自身利益的国际标准化活动,非常重视联盟合作,为其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这些成功经验都对我国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