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向安强 《中国农史》1999,18(2):51-60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仓”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中载体只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打杂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地狭人稠、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台湾岛,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台湾农业以大约120万的农业人口、1300万亩左右的耕地,每年创造出大约2970亿新台币的产值。台湾农业的成功秘诀是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精致农业。那么,精致农业究竟拥有何种魅力?什么样的经营模式能使种养业赚取如此可观的利润?台湾农民的职业素质究竟有多高?除了自然环境优势,台湾有机农业有何秘诀?记  相似文献   

3.
麋鹿和原始稻作及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修龄 《中国农史》2005,24(1):21-27
麋鹿是生活在沼泽地的动物,原产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古代农民曾利用麋鹿踩踏过的烂泥地,播种水稻,受到启发,后来改用牛力踩踏,产生了踏耕技术。踏耕还传播到东南亚各国。麋鹿是唯一在冬季脱角的鹿.古代人对此用阴阳二气消长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解释。雄麋魁伟高大,古代人以雄麋象征帝王,以“逐鹿中原”譬喻争夺王位。中国的汉字,许多是以麋鹿为基础演变创造出来的。说明麋鹿对于中国文化有潜在的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稻作农业源流考朱绍新我国稻作历史久远,据1973—1974年对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发掘时发现了400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说明在公元前5000—4600年长江下游已有了栽培稻。东北地区稻作起源应较晚,据今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  相似文献   

5.
史前广谱经济与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食用各种水生动物和小粒型植物果实为主的广谱经济,以往学界都认为它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重要特点。但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已有的考古发现与本文的研究表明,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广谱经济都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并为稻作的起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人地关系不断紧张,自然食物的来源日趋减少,广谱经济的原有地位才最终被稻作农业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台湾农业     
《江苏农村经济》2007,(11):26-26
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2/3以上是高山和丘陵,农业总耕地面积为89万公顷,约占土地面积的1/4,其中水田47.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3.6%,旱地面积41.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6.4%。另有林地面积18.6万公顷。畜牧用地1.4万公顷,鱼场养殖面积7.6万公顷。  相似文献   

7.
王玲 《中国农史》2007,26(2):9-16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这里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自新石器时代以至秦汉,稻作生产传统一直未曾中断。进入魏晋南北朝后,荆州自然环境与人口的变化皆有利于稻作生产的发展,加之荆州政治军事地位的特殊性,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着意经营。使得荆州的稻作生产较之前代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稻作种植区域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等方面。荆州稻米总产量的增加,使得荆州不仅有余粮可支援外地,并有部分剩余稻米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长江下游城市粮食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正>一粒米能干什么?她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粒米有什么用?她扛起了发展的大旗,助农脱贫……在湖南新晃,有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红米,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侗家人崇尚自然的精神支柱。它如一颗灿烂的红宝石,闪耀在侗家人的历史长河里,绵延了8000年……她,就是新晃侗藏红米。本期农业文化遗产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是侗族苗族民众以种植侗藏红米为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遗产地位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晏家乡、扶罗镇和凉伞镇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余亩。考古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稻谷颗粒和稻灰,证明新晃很早就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相似文献   

9.
台湾农业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台湾宜兰县农会邀请,我有机会参加了由农业技术专家、农业经营管理专家为主体的赴台农业参访团,于2002年1月23日至2月1日赴台湾进行了为期9天的农业参访考察.  相似文献   

10.
11.
应台北市蔬菜商业同业公会的邀请,由华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赴台考察团一行10人,在市政协常委、研究会会长朱颂华同志率领下,于今年1月18日至27日,赴台考察蔬菜产销情况。考察团一行从台北到台南,与台湾从事蔬菜生产、加工、批发、科研、教学等单位的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参观了台北市第一果菜批发市场、环南综合市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都市农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台湾的都市农业范子文1997年4月17日,应台湾农业经营管理学会的邀请,笔者随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代表团,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研讨会,并实地考察了台湾都市农业建设情况。我们先后来到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等市县,共参...  相似文献   

13.
都市农业在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农业在20世纪上半叶率先出现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现代化都市的崛起,都市区域内的农业正在由城郊农业的低级阶段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4.
1990年底台湾耕地面积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60万公顷的24.7%,比1989年底耕地面积减少0.5%;林地面积约186.49万公顷;渔业养殖面积7.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5%;畜牧用地面积1.45万公顷。 1990年底台湾农户86.07万户,占总户数509.4万户的16.9%。比上年底农户数增加19.02%,其中专业农户10.45万户,兼业农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绪球 《中国农史》1996,15(3):18-22
长江中游是目前全国发现史前稻作遗存最多的地区。1992年有关统计,在全国各地发现和公布的99处史前稻作遗存中,长江中游就占了41处。在这些遗存中,湖北城背溪、关庙山、屈家岭和湖南彭头山、皂市等遗址的发现特别重要,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关庙山遗址为代表的史前社会经济属于典型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经济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并不一样。要对关庙山史前稻作文化作出客现而科学的评价,大致了解整个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乃是不可缺少的。本文欲综合有关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对此作一比较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虽然陷入僵局,但是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政方针不会变,继续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趋势不会更改;这个现实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必须走国际化、标准化的道路。本文仅对我市创汇农业现存问题和必须采取的对策作一肤浅的论述。 近年来,我市已充分认识到,做为辽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锦州市,发展创汇农业是加快农村奔小康进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种植结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初级原料和资源产品出口为主的  相似文献   

18.
战后,台湾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引人瞩目。经济的发展与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台湾农业的增长是经济腾飞的基础。四十多年来,台湾农业经济发展相当快,现代化程度也比较高,研究其发展历程,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台湾农业转型及其走向相重扬一、台湾农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台湾农业由于资源有限,农业劳动力不足,经营规模较小,兼业化程度加大,农产品成本升高,农业生产利润偏低,加上廉价农产品的输入等因素,被迫从80年代初进入转型时期。1.转型的几个特点。转型的具体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台湾农会在当地政府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作用,是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成为当地政府与农民间最佳桥梁。并从台湾农会自筹经费,自办训练,建立农民团体干部联合训练协会和台湾农学院将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有很强的推广部门,设立生活应用科学系(即家政系)的作法中受到启示,结合山西农业实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