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树荣  何晓春 《浙商》2005,(2):33-36
老子突然去世,两个儿子间展开激烈的财产之争,直到老娘被气死——  相似文献   

2.
春树 《浙商》2005,(2):38-38
以下是专家给出的良方:及早制订培养接班人计划。财富接班问题涉及到家族企业的所有权怎样分配、兄弟姊妹谁来接班、财产如何保值、家族人员的管理职业化改造等,它直接关系家族企业的生命延续,因此家族企业培养接班人,要”从娃娃抓起”。但  相似文献   

3.
何晓春 《浙商》2007,(8):102-103
鲁柏祥:最近,不少老板向我抱怨职业经理人不管用。他们说,请了职业经理人之后,自己还是跟原来一样忙,有的甚至比原来更忙了。  相似文献   

4.
5.
美国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指挥官,在诺曼底登陆以前,一次他在英国打高尔夫球,新闻记采访他:“前线战势紧急,您怎么还有心情在这里打球啊?”艾森豪威尔说:“我不忙,我只管3个人:大西洋有蒙哥马利,太平洋有麦克阿瑟,喏,在那边捡球的是马歇尔。”其实艾森豪威尔手下有百万大军。  相似文献   

6.
何宽 《创业家》2009,(10):121-121
在武汉采访时与张先炳聊天,这个60岁的老头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完全与他的年龄不符,很少看见他感慨或犹豫,他对自己和企业的未来都充满信心。除了一点,那就是武汉的经济环境。我们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商》2004,(4):57-58
当我国家族企业老板在为财产将来应该如何分割而苦恼不堪的时候,日本家族企业却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解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9.
<正> 对于跳行新人来说,由于进入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无论过去自己做过什么,有过怎样的辉煌经历,可能都要沉默一阵子。但不能一直沉默下去,能不能顺利打破自己的沉默,在关键时刻"露一手",是对跳行新人更大的考验和挑战。对此,笔者的经验是闯过三关露一手。勇闻三关第一关:心静关首先是心静。消除自己过去对企业和市场的认识,从零  相似文献   

10.
鲁渝华  冯明 《商界》2007,(1):62-64
企业的成功也许需要太多的因素,企业的失败往往一点便已足够。成败之间,国基实业也就恰恰输了一点点。来去匆匆的“扁担姑娘”,从此留给世界一声叹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2.
润东  邓文轶 《商界名家》2003,(12):22-24
微软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商界名家》一直高度关注。尤其是关于唐骏——当我们推出《我在微软做总裁》的长篇报道时,当时的唐骏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呀!如其他善良的中国人一样,我们愿他在微软不是“流星”;同时也希望看到,微软能够让忠诚于它的中国优秀职业经理人可以善终。但现在来看,唐骏恐怕也要步其前任的后尘——即使在外企,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也有着同样的宿命:田本和、杜家滨、吴士宏、高群耀如此,唐骏如此,“架空”唐骏的陈永正先生想必也不例外。既然如此,唐骏们不必伤感、沮丧。在知本无法挑战资本的今天,中国的职业经理已经学会了笑对山高路远。他们注定是风雨无阻的行者!因为他们,中国商界才有了百折不挠的脊梁……唐骏们,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13.
背叛与忠诚     
邓娟 《商界》2003,(3):22-24
  相似文献   

14.
民企“家族”大裂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Values     
10年前,创始人将公司的控制权交给“职业经理人”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比如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费罗就交权给库格,拉里和谢尔盖邀请施密特为谷歌掌舵。  相似文献   

16.
《商界》2009,(5)
为什么我们的小企业总是长不大?像包子铺一样很能持续,但没有大的发展,十几年了还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时存在的决策误区,指出“防败必败”悖论的成因,并从需求理论出发,侧重在民营企业自身,提出了如何改变思维模式,形成与职业经理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如果只有曾国藩,“湘军”成为不了概念:如果只有毛泽东,“湖南人”也成为不了品牌。同样,湖南如果只有远大和三一这样少之又少的企业品牌,那么.企业“湘军”、品牌“湘军”,又怎能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商》2004,(4):51-54
在普通人眼里,那些财富“二世”们身上罩着无数光环,他们开最好的跑车,住高级的别墅,乘私人游艇,时刻有美酒佳人陪伴左右;他们的父亲是风云赫赫的人物,经营着几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家族企业。但事实上,“财富二世”们与水面上的鸭子没有多大差别——别看鸭子在水面上多么轻盈机巧,殊不知其脚掌在水下拼命地扑腾。  相似文献   

20.
《销售与管理》2005,(2):108-109
“看起来那是惟一能给她快乐的事情,”一家制药公司的总经理在和我谈到他公司一位员工时说,“只要一有事情不对,她就立刻到我的办公室来向我报告。然后她就站在那里傻笑着看我决定该怎么应对,继而对我提出的解决方案挑剔指责。我完全相信她生活的目的就是想来折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