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互动视角出发,运用改良后的新古典经济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动率和常住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率受户籍政策影响较多,常住人口规模对区域内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经济发展具备经济收敛特征,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人口的合理流动。因此,应从人口与产业互动出发,实施差异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举措,并搭建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口流动顺畅通道。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府际关系格局下,上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往往通过下级政府逐级"加码"的方式来实现。基于"十三五"规划文本中关于人口城镇化率目标数据,从省级政府、地级市政府两个层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以及缩小二者差距目标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逐级"加码"行为。具体表现为:(1)在省级政府层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累计增加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增加目标都显著高于中央政府目标。(2)地级市政府行为具有策略性,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当本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期值低于上级政府目标值时,地级市政府会选择较高的"加码"幅度;当本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期值已经高于上级政府目标值时,地级市政府会选择较低的"加码"幅度。(3)不论是在省级政府层面还是在地级市政府层面,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的"加码"程度都要显著高于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的"加码"程度。地方政府的这种"加码"行为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政策目标,但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的"城镇化率崇拜"。  相似文献   

3.
吕凤君 《时代经贸》2007,(7Z):46-47
常住人口统计要基本反映客观实际,设计统计方法要考虑地方各级政府需要。统计方法要简单易行,操作性要强,整合统计资源搞好条块的结合,要从现住人口、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三种人口概念入手规范常住人口统计。在进行常住人口统计时,可分别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和户籍人口数为基础,利用人口变动抽样资料进行推算。搞准常住人口统计数据则成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深圳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非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与不断流动,一方面为深圳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非户籍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深圳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深圳市需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人口管理政策,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历年人口数据,对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进程加快、高龄化趋势显著、老年人口文化素质高以及城乡差异显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原因及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政府更好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本文依据2000-2010年北京市经济、人口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模型,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却持续下降,这主要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投资和环境宣传教育等因素相关;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关系的数学模型可表述为E=β0Y-Y2.同时,为北京市进一步促进经济、人口、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城乡结构城镇化与户籍结构市民化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三大趋势特征, 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冲击与交互影响. 考察人口多个维度结构变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 对更好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这种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市民化趋势会对经济增长分别产生负面、 正向以及U型影响. 从交互影响看, 随着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弱化城镇化与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市民化则有助于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尽早以市民化助推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荃 《新经济》2014,(8):33-34
一国经济的增长源于资本的投入、劳动力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劳动力增长的有效性.人口作为理解经济增长的一个切入口,将在相当长时间里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重大决定“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对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予以解读,从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口经济理论及西方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展开分析和论证,阐明人口政策适度调整后,经济增长将获得新动力.  相似文献   

9.
1 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已成为城市人口调控最重要的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户籍政策出现松动,大量流动人口涌人,城市常住人口的规模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等方面也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人口转变理论出发,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阶段的分析,得出人口红利变化会呈现倒U型曲线的一般规律,并依次经历三个关键转折点。采用增长贡献分解法对中国人口红利变化的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人口红利区间,在2010年越过人口红利拐点,此后人口红利贡献率持续降低,并将在2030年转向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变化通过资本形成、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等四个维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基本路径、劳动要素、资源要素、政策调控和根本目标等方面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广东经济》2008,(6):40-45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面积1800平方公里,下辖18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常住人口251万(户籍人口145万人),农业人口99.97万人,农业用地68.45万亩。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0.7亿元,增长14.7%;工  相似文献   

13.
人口空间移动与公共管理和服务资源配置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以上海为例,分析2000-2010年人口空间移动特征,并引入泰尔指数测算公共资源区域配置的公平性。人口变动受外来人口迁移和市内人口迁移双重影响,现有的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总量及其结构不相匹配。未来公共资源供给和服务分配的政策应按照"有条件的均等化"的原则进行制度安排,在人口空间移动和服务资源配置的良性互动中调控人口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不仅将导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和规模的增大,而且还将导致其他年龄组人口的相应变化.从人口结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超过了少年抚养比的下降趋势,致使总抚养比出现增长趋势,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日益加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建议完善“全面二孩”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加快出台延迟退休政策、改善养老和医疗等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5.
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点.结果反映,即使中国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的作用.但与国际相比较,经济因素作用仍相对较小.通过10年外推预测发现,未来中国入口结构趋势是老年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劳动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少儿人口有所下降,因而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未来的主要人口问题,将会对经济产生极大影响,因而现阶段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可达性引入到城市人口增长模型中,分析了铁路提速引起的沿线城市可达性变化,进而对其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铁路提速对沿线城市人口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铁路提速所导致的沿线城市可达性每提高1%,可使其人口出现0.39%的相应增长.特别是,对于提速沿线城市,其可达性每提高1%,可引起人口出现0.52%的相应增长.但对于非提速沿线城市,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铁路提速对提速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的可达性每提高1%,可引起其人口分别出现0.90%、1.5%的相应增长,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介绍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立了核心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体内容,并针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指出了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区域性研究应把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市以及以北京市区县为单位的人户分离人口的状况,从中找出北京市外来人口的分布规律,寻求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分布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从户籍改革的角度提出解决北京市人户分离问题的建议。讨论的人户分离人口包括:户口在外地而调查登记时在本地(即本乡镇街道)的人,以及户口在本地,调查登记时在外地的人。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性、公共收入与支出--户籍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夏纪军 《经济研究》2004,39(10):56-65
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性的内生决定 ,以此解释中国户籍管理政策变迁的动因。文章表明 ,分权框架下的区际竞争将推动政府降低人口流动成本。一般而言 ,集权 ①框架下的最优流动性水平普遍低于分权框架下的流动性水平。与我国近 2 0年来户籍政策变化相一致的是 ,跨区劳动力配置需求的上升增加了户籍管制的效率损失成本 ,将推动人口流动成本下降。我们认为 ,除了协调地方公共品供给外部性、限制地区间税收竞争以最大化税收收入这两个基本原因之外 ,我国户籍管制的另一个特殊原因是便于执行地区差别政策。而设置流动成本的效率性取决于政府目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致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户籍迁移人口的结构与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加,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内部结构和来源去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章利用1990年、2000年第四、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其他经济数据,通过自行汇总统计,对我国的非户籍迁移人口流向和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在对迁移人口与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规模过大的非户籍迁移人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