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掌管着摩托车配件和整车生产家族企业并已与国外知名品牌企业合作的徐小姐对记者说,我们已经意识到东盟是摩托车企业的下一个重要市场,可是不得其门而入.她的心态代表了众多的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据了解,我国企业在闯东盟市场的进程中,还要经过有形无形的几重门.  相似文献   

2.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曹云华教授指出,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应该加强指导和协调,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也应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要把东盟仅作为处理过剩生产力的市场。 企业海外竞争需协调 曹云华称,近年中国内地家电等消费品的价格战燃至东盟市场,失去理性。最明显的是摩托车在越南的削价竞争,现在几乎没有利润可言,曾有几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摩托车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摩托车国内市场已趋饱和,亟待开拓海外市场。在此紧要关头,国内主要摩托车生产企业却频频遭遇跨国知识产权纠纷:日本摩托车行业协会等多次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每次都开列出数十种所谓中国企业侵犯日本企业产品知识产权的名单,其中约80%涉及摩托车等外观设计专利。  相似文献   

4.
摩托之殇     
中国在越南最大的摩托车企业——力帆,现在其摩托车业务已经被严重压缩,在农村市场上力帆摩托受到越南本土摩托车的激烈竞争,力帆在越南也更多地沦为给越南摩托车厂家配套发动机  相似文献   

5.
华川 《经营者》2003,(1):17-18
<正> 目前,我国摩托车行业正处于内外夹击的困难时期。国内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城市禁摩风气日盛、市场秩序的混乱、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都使摩托车企业的市场拓展步履艰难,行业大面积亏损;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竞相压价以及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致使国内摩托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泥潭,而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又使中国摩企自吞苦果,2002年1-9月摩托车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4.4%,其中传统优势的亚洲市场下降最大,降幅达到50.5%。不仅如  相似文献   

6.
《企业管理(北京)》2004,(1):103-103
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恶性竞争,海外市场价格战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最近,重庆市几大摩托车企业的负责人开始了反思并且一致呼吁:摩托车企业应尽快改变目前单纯依靠价格大战的竞争方式,否则,整个行业会因此而自取灭亡。中国占据了全球摩托车贸易量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恶性价格竞争,在越南市场上一辆中国摩托车平均价格由5年前的700美元降至现在的280美元,平均利润仅为50元左右,跟卖废铁差不多,形成"出口数量不断上升,经济效益连续下降"的尴尬局面。2002年1至10月份重庆16家主要摩托车整车企业的销售量是367…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地方就已把摩托车列为支柱产业,众多企业一哄而上,摩托车市场出现无序竞争。随着国家对摩托车行业政策的调整,即由鼓励扶持变为限制发展,对摩托车实行特别消费税,许多城市相继限牌、禁牌;加之民营企业在摩托车行业的快速崛起,他们的机制更活,负担更轻,赋税更优,使摩托车行业竞争愈演愈烈,残酷的价格大战使国有企业纷纷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8.
1979年,嘉陵集团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1995年,嘉陵集团获国家颁发的“中国摩托车之王”称号,目前共销售1200多万辆,占全国市场总销售量的1/5强,品牌价值达28.6亿,持续保持中国摩托车第一品牌。只吃第一只螃蟹是中国喜陵集团创造第一品牌的关键。第一辆民用摩托车的成功生产开创和促进了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嘉陵集团又率先在同行业中开辟国际合作之路。“嘉陵”成了中国摩托的代名词。许多摩托车生产厂家出现之后,嘉陵又率先调整市场结构,把目标对准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9.
<正> 重庆的摩托车业在上世纪80年代曾独步天下,不仅孕育了嘉陵、建设等知名品牌,同时也使我国摩托车业由“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产销国。与此同时,在90年代发展起来的民营摩托车企业如宗申、隆鑫等的迅速成长,连同嘉陵、建没等老企业共同构筑了一个强大的重庆摩托车军团,使摩托车业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 虽然重庆摩托车行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了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重庆摩托车行业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经营者》2003,(1):18-18
<正> 逐步摆脱仿制,开始全面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摩托车。这一现象成为第五届广州国际摩托车展最大的亮点。参加此次展示的隆鑫集团带来了中国第一款通过欧洲标准认证的摩托车——“维纳斯”,其直接研发费用已经达到800万元。“这款车的问世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据隆鑫副总裁黄勇介绍,尽管以前重庆也有摩托车销到欧洲市场,但大都是通过组装,或贴用其它商标等方式出门,而这款车的问世则标志着国内摩托车真正  相似文献   

11.
易生 《经营者》2003,(1):12-14
<正> 从公元2000年开始,我国摩托车全行业首次出现亏损,微亏70多万元。到2002年1-7月,我国摩托车行业亏损放大到7100万元。行业利润的不断下降与出口滑坡,似乎宣告了中国摩企行业昨天的辉煌已大江东去,也预示着今后的生存日益艰难。早在2000年,业界就流传着“摩托车行业将要成为夕阳产业”的预言。据统计,截至2001年,我国生产摩托车的企业在《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内的有155家,目录外的各类企业不下3000家,摩托车配件企业更不计其数。有人预计,在残酷的市  相似文献   

12.
秦邦佑 《经营者》2003,(1):19-20
<正> 当今的国际摩托车商战已形成群雄争霸的格局,谁也无垄断市场,称王称霸,只能通过各显神通,开辟新的市场。对于摩托车出口高度集中,贸易风险增大的中国摩托车企业来说,应当努力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开拓亚非拉等国的新市场,寻求摩托车出口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观察发现,较具潜在的摩托车市场有: 新加坡摩托车市场由于气候、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新加坡本地和周边国家拥有较强的摩托车消费潜能。据新加坡贸发局统计,2000年新加坡进口各类摩托车总额约7300万美元,其中转口约2500万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越南最大的摩托车企业——力帆,现在其摩托车业务已经被严重压缩,在农村市场上力帆摩托受到越南本土摩托车的激烈竞争,力帆在越南也更多地沦为给越南摩托车厂家配套发动机  相似文献   

14.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通知表示,为实施电动摩托车相关国家标准.规范电动摩托车生产,决定对电动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实施准入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嘉陵集团(以下简称嘉陵集团)不仅是国内第一家生产民用摩托车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把中国摩托车推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今年以来,嘉陵集团实施“蓝海”新战略,以自主品牌为核心竞争力,以差异化产品抢占新市场,分别对东南亚、南美洲、非洲、欧洲等地实施不同的战略决策,促进了企业的较快发展。目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嘉陵集团(以下简称嘉陵集团)不仅是国内第一家生产民用摩托车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把中国摩托车推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今年以来,嘉陵集团实施“蓝海”新战略,以自主品牌为核心竞争力,以差异化产品抢占新市场,分别对东南亚、南美洲、非洲、欧洲等地实施不同的战略决策,促进了企业的较快发展。目前,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我国摩托车市场可谓"阴雨连绵",不少大中城市对摩托车限制时入的"封杀 令"此起彼伏,使原本持续低迷的摩托车市场更是"雪上加霜"。作为我国摩托车行业排头兵 的嘉陵集团知难而进,再造竞争新优势,闯出了一条送摩托车"上山下乡"的市场新路。   嘉陵集团把开拓市场的重心转向了我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农村。早在几年前,嘉陵集团 和同行业许多企业一样,把农村市场视为拓展的"广阔天地",但由于对如何开拓缺乏深刻的 认识,把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简单化"、"公式化",企业一厢情愿地"克隆"城市市场的营销模 式,其结果或事倍功半,或…  相似文献   

18.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关注由来已久,其实税收优惠并非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企业为什么要去国外生产,而不留在国内继续发展壮大,看看中国的摩托车行业便知:摩托车行业在中国开始衰退了,但是在越南却大行其道,很快挤出了日本企业并至少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越南对于外资的优惠税率一般为25%,而中国企业所得税率名为33%,实际上一般内资企业的平均税负为22%,有些摩托车上市公司税负还没有这么高。中国国内的税收更加优惠,为什么企业更愿意去越南办厂?产业的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行业在发达市场成熟到…  相似文献   

19.
庄力 《经营者》2000,(4):33-34
<正> 市场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摩托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虽然大多数企业已建立了销售部,但由于销售部职能有限,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市场部,充分发挥市场部在营销决策中的职能作用,弥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起,商务部等部门将从市场准入入手.设定严格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出口资质门槛。这一重大举措表明.我国摩托车工业将进入一个调整和整合的变革时期.一个由杂乱无章向井然有序的转变时期,一个由摩托车生产大国向摩托车研制强国迈进,实现摩托车工业质的飞跃的起步时期。[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