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只适用于观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则不适宜。文章对度假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评价,认为度假旅游资源由观赏游憩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服务设施及服务、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五大要素构成,生态环境粪旅游资源是度假旅游资源的基础要素,生态环境在度假旅游地可直接转化为度假旅游产品,与游客进行着能量交换。度假游客对度假旅游地的需求,对度假旅游吸引物的评价决定了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奉文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标准作了尝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黑色旅游在国内是近两年才被提及的概念,但属于其概念范畴的旅游活动早已存在。目前,国内关于黑色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开发模式、开发策略、开发思路等,但对黑色旅游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做过细致探讨。该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黑色旅游和黑色旅游资源的类型做出了详细的划分,也为其开发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价值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明: 关于海峡两岸旅游研讨会,本刊上期已经刊出了申葆嘉论文和陈嘉隆论文的前半部分;本期除了继续刊出陈嘉隆文的后半部分外,这里发表的顾维舟来稿,也是作者提交该研讨会的论文。此外,研讨会中刘德谦论文《发展海峡两岸旅游的几个问题》,已在《山东旅游》发表;魏小安、叶军论文《建立国际华人旅游合作系统的设想》和张凌云论文《略论台胞市场的深层开发》,也都在《旅游调研》刊出。 相似文献
4.
试论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三大体系 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尽管专门探究分类的文章还不多见,但研究中对旅游资源的分类问题也多有涉及。 回顾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我们可以归纳为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5.
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我国旅游学界许多同仁一样,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问题是笔者多年教学科研工作中接触最多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方案已有多个,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成果,郭来喜、吴必虎等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以及一些专项旅游资源如地质旅游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等的分类与评价方案.综观这些方案,笔者以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是前面两个方案:郭来喜、吴必虎等的方案,可以认为是学术研究型方案的典型代表,而国家标准则是国家规范性质的实战操作型方案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军事遗产是重要的历史资源,尤其在历史教育、知识输出、国情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可被视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本文在国内外军事遗产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军事遗产的分类方法,共计2个大类、7个亚类、28个子类。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评价,提出军事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包含要素价值、存续特征2个一级指标及游憩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独特程度、规模程度、知名度、完整性、适游性、承载力和安全性11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为可观赏性等23个三级指标。采用基于专家打分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赋值,形成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的方法体系,并构建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对比关系图,以指导资源群中的单体开发梯次。 相似文献
7.
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理现象,并能够被开发利用于旅游事业的自然风景资源,称为旅游地学资源。旅游资源,依其不同原则被划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国旅游资源按区域可划分为:东部旅游区,中部旅游区和西部旅游区三类。各类尚可进一步以其小区划分为亚类。如沿海的沪杭区、浙闽区、胶 相似文献
8.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问题(二)——从旅游规划角度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它决定了区域旅游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以来,在旅游规划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该说,《国标》的颁布对于各地区摸清资源家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旅游规划实践中,《国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笔者曾在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工作多年,对于《国标》的局限性也深有体会,笔者认为,要科学认识《国标》的应用价值应首先确立四个命题: 相似文献
9.
从旅游规划角度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它决定了区域旅游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以来,在旅游规划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该说,<国标>的颁布对于各地区摸清资源家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旅游规划实践中,<国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笔者曾在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工作多年,对于<国标>的局限性也深有体会,笔者认为,要科学认识<国标>的应用价值应首先确立四个命题: 相似文献
10.
旅游资源是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浙江省有必要确立建设旅游省的目标,并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就客观条件而言,很重要的条件是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具有本省特色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休闲经济时代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都市地区和旅游城市,休闲也成为一种主流时尚文化,并相应产生多种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和娱乐业基础上发展起来休闲经济,形成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依靠单一产业转向依靠休闲业及其相关产业.休闲经济内容涉及旅游、房地产、文化娱乐、交通、餐饮业、社区服务等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未来学家指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休闲业正在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 相似文献
12.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学者们对旅游资源的分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目前的分类方法主要归纳为四种:按照旅游资源基础的属性分类,分为自然、人文、综合(复合),或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或有形的(显性)和无形的(隐性),再按照成因分级分类,二级、三级等;按照旅游市场导向 相似文献
13.
论旅游的被吸引性与旅游资源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旅游的被吸引性特征出发讨论旅游资源概念的实质.本文的结论是,目前已形成共识的旅游资源概念局限于狭义旅游概念,其实指的是旅游吸引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本文通过对江西安义古村旅游开发和浙江奉化腾头村现代农村旅游开发的比较分析,认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主要是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务要素的综合构成。 相似文献
15.
《旅游资源分类》问题的初步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资源分类是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确定旅游开发项目重点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自2003年5月推出以来,各级旅游部门基本上都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就笔者近两年参加评审的甘肃省各市县的几十个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无不严格以“国标”为依据。但在应用过程中和笔者研究中,均发现“国标”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结构,在个别地方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国标”中存在的7个概念模糊、3个前后重复、9个类型缺项和3种类型细分,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对海南省的政策做出了多方面的调整,由此产生了对海南省旅游业的诸多影响.通过对1999-2008年海南省旅游业展开研究,选取8个因子(即指标)进行分析并构成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继而得到这十年的旅游资源潜力指数.再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最后结合当前国家对海南省实施的政策对海南省旅游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地理、文化与资源特征,资源特色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方向。本文对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开发对策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剖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继而延伸到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的界定,试图厘清以上误区。研究结果认为:旅游景区是(景区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硬件)、人员(软件)的组合所营造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是景观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是原赋的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原赋)资源,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一种生产要素;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可为旅游业利用的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和人造旅游吸引物,后者本质上是资本和/或劳动,而不是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