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关村》2012,(3):18-18
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往往“见微而知著”。新华社记者迈开双脚,走访了坐落在海淀桥附近的“车库咖啡馆”,惊喜流诸笔端:“一边是韵味悠长的西式饮品,一边是最新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话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交织在一起,传递出中国硅谷的时代脉搏。在全球IT产业新旧交替之际,继上世纪80年代来两次创业潮之后,第三次IT创业潮正在中关村涌动。”  相似文献   

2.
个人英雄:IT 业的“特产”如今,IT 业沉重无比,郁闷异常。许多人已经失望而去,更多的人也将无法坚守。没有了激奋,失去了激情,这样的时刻,“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不少人开始宣布:IT 业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终结。这个宣判很合时宜,但也不恰当。个人英雄,是 IT 业的“特产”,也是 IT业最常用来吹嘘的资本,更是许多大众了解 IT 业的“知识之路”和基本启蒙。古语云:聪敏秀出之谓“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相似文献   

3.
吴炜  高强  张越 《中关村》2012,(4):20-22
2011年以来。中关村以车库咖啡、贝塔咖啡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业和从业者聚集的场所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有趣的是,这些创业主题咖啡馆相距都不远。车库咖啡在中关村图书城附近步行街的一间老宾馆的二楼,贝塔在原第三极大厦创新工场楼下,而3W咖啡则在立方庭大厦。如果再把位于清华大学附近的拾年咖啡等较为非专业的咖啡馆都算上,整个中关村地区似乎都飘散着“创业咖啡”氤氩香气。如果再加上朝阳区望京科技园等的创业影院和必帮咖啡等,“大中关村”的咖啡和电影更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萧惑之 《中关村》2007,(10):106-109
鲁瑞清:“中国IT卖场研究第一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在中关村IT卖场中,无人不识“鲁董”。“鲁董”是鲁瑞清在商界的昵称。大约是在前年的春天,我应《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之嘱,陪同副总经理张芮女士去拜访鲁董,商谈关于合作办“店刊”事宣。事情虽没有谈出结果,可是鲁董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老板桌上那台笔记本电脑,主人娴熟的指法犹如弹琴,仿佛敲打我的“心鼓”。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06,(5):89-89
2006年4月11日,国内第一的分销商和IT服务商神州数码在京宣布,“神州数码企业创新中心”成立并启用。这是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以来,中国本土IT企业首次对外发布启动基于IT服务和现代管理为基础的“创新中心”。近百家媒体到场参加了会议,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大的场面。  相似文献   

6.
刘頔 《中关村》2008,(2):58-61
在新化社统计的2006十大品牌危机中,“百度闪电栽人”事件位列第六。这个在美国成功上市的IT公司,作为新生代企业的代表,于如日中天之际,仅仅因为“裁员”即人事管理这么点小事,就使其品牌美誉度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管理”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何京玉 《中关村》2003,(1):61-61
转型:2002年很多高科技企业谈及转型。其实这是一个旧话题几年前郭士纳带领IBM成功向电子商务转型,我们每一个人仍然记忆犹新,以至于这位传奇人物去年离开IBM时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时隔多年,不仅IBM依然对转型痴心不改,这个普通的词汇已经成为许多希望改变自身形象的公司的最常用话题。眼下转型的意义在于大家如何用非常规的方式走出所谓IT的冬天。不过很多人怀疑转型只不过是一种宣传方式,以前企业之间打招呼时常问:“你上市了么?”现在是:“你转型了么?”  相似文献   

8.
继2002、2003年两度于中国IT市场推出“满意度经济”、“满意度指数”理念及研究结果后,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与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再度携手主办,“2004年中国IT用户满意度调查——2004年中国IT用户满意度年会”。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8,(11):92-92
10月16日,天极传媒集团推出了全新IT广告跨媒体资源平台“IT分众”。IT分众即ITCPN,是英文Channel—Oriented Publisher Network的缩写,是IT广告跨媒体资源平台。IT分众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以接近200家的庞大的媒体联盟、以超过300个共建频道为平台,为客户提供精确的定向投放。合作媒体囊括MSN、互联星空、新华网、凤凰网等全国顶级门户网站,以及上海东方网、上海热线、东北新闻网、荆楚网等省级门户,还有遍布全国的地方政府和信息港类网站、行业网站、校园电视媒体等,合作媒体类型跨越网媒、无线、视频媒体等,总覆盖受众超过1亿人。  相似文献   

10.
本色刘迎建     
刘迎建很低调。在2007年以前,他很少在业界抛头露面,也很难成为媒体聚光灯下关注的“创业英雄”。然而。正是他和他的汉王科技,开创了一个汉字手写识别的时代,改变了数亿中国人的IT生活。他主持研发了全球第一台“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开创了全新的汉字手写识别领域。他将电脑这彻头彻尾的“外来品”更加本土化,使更多的老百姓凭借一支“汉王笔”便可以在网络空间中遨游。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14,(2):17-17
柳传志先生有句行话“电子卖场是IT产业链的终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轫之初,中关村大街一号即海龙的发祥地,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模式。之后,鼎好、中关村e世界、太平洋、科贸等商家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具有盛名的“IT航母”大卖场,  相似文献   

12.
红红火火的全球 COMDEX/FALL 2000会展已经结束了,大家都感到今年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有点儿冷。但是在并不拥挤的会展上,微软出尽了风头,比尔·盖茨仍然作了首发主题演讲,这已经是自1994年起Comdex 大展的保留节目了。他认为尽管发生了“9.11”恐怖袭击,IT 行业今后仍然会出现强劲增长,他称之为“未来数字10年”。微软这只大白鲨将在未来10年里游进怎样的领域,全球的 IT 企业都在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3.
今日,已累积了三十多年的经验与实力。“上岛咖啡”以其千锤百炼的烘培技术,芳香醇久的独特口味享誉岛内外。一九九七年五月,“上岛咖啡”进军大陆市场。推动了大陆咖啡文化的发展,加盟连锁事业进展神速,上岛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强劲的提升。至今已成立了咖啡加工厂;专业吧台师、厨师及外场工作人员培训基地和物流中心等核心业务机构。八个分公司雄踞南北,相互策应,为各  相似文献   

14.
马文良  Mark 《中关村》2006,(1):90-91
2005年末寒冬,IT业在低价和高质的吆喝中期待春天的来临,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IT业已经渐渐远离“暴利”时代,理性的消费成为主流。作为计算机“芯片”的龙头,INTEL将享誉全球的“奔腾”品牌淡出市场的消息无疑成为这个冬天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王德禄 《中关村》2012,(4):38-38
“车库咖啡”在中关村出现不是一种偶然。其实,“车库咖啡”出现之前,中关村的创业者“扎堆儿”的现象就一直存在,创业者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进行着信息交流,建立人脉网络。友谊宾馆贵宾楼的咖啡厅、中关村科贸大厦等很多场所都是创业者扎堆儿的地方。在硅谷,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有创业者聚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与网景创始人的安德森每周都会在斯坦所大学边上的咖啡馆吃饭。可以说,中关村的创业主题咖啡馆是将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各种各样的地方”具体化,商业化。使创业者们更有意识地“扎堆儿”,随着这种场所的增多,中关村的创新创业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对于所有跨国IT巨头们来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市场就像是一片撒满了碎银子的沙漠,所以,谁要更多地拣到这些碎银子,都需要找到大批熟悉地形的帮手。IT巨头们显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渠道建设成了大家共同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杨速炎 《中关村》2007,(8):52-54
说起“电视互动游戏”,可能某些人不清楚指的是什么,可是如果说“发短信,中大奖”,估计大家就都明白了:就是在两集电视剧间常能看到的“唐伯虎点秋香”、“格格找皇阿玛”之类的游戏,据说只要写答案发短信给SP商,就有机会获得主办方承诺的手机、电脑、MP3、话费等奖品,可谓投资少回报高,参与的人多,节目也大都十分火爆。  相似文献   

18.
《信息产业报道》2005,(6):26-27
“校校通,引得尢数英雄竞折腰”,几年以来,针对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吸引了大量IT企业的关注,继而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解决方案:从卫星传输系统到桌面电脑;从应用软件到教育资源……这些纷繁复杂的解决方案几乎无所不包,而这些解决方案无疑极大的提高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水平,不过,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脱离这个战场,或主动,或被动,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9.
吴炜  高强 《中关村》2012,(4):23-25
这是车库咖啡里常见的一景。来自不同公司、不同行业的人在这里相互碰撞,开阔眼界。有的还达成了合作。车库咖啡的前世今生创新、创业是中关村的“主旋律”。而中关村西区,更是一块风水宝地,新浪、微软、创新工场、木瓜移动等等科技创新型公司走集聚于此。它和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也就是半小时的路程。  相似文献   

20.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9,(10):110-113
我在《中关村》打工的七个年头里,也许是缘于工作的需要罢,十分重视也非常喜欢读创业者“励志”的书,特别是中国IT业的精英,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纪世瀛、王志东、刘迎建到俞敏洪、李彦宏、王文京、邓中翰……至少有百人以上。他们奋斗的脚步踏着一个节拍,“创新,创新,再创新”,划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