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文献多关注以城市为主导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而研究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双向流动与融合却付之阙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与融入经历了从小范围、小规模的就地、就近为主向大范围、大规模的跨省、跨区域为主的历史转变,农村居民的迁徙权和居住权也呈现出从权利限制向权利开放的转变趋势。不过,当前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依然是农村居民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与融入为主,城市居民流向乡村并融入乡村的相对较少,且主要表现为人才下乡、资本下乡和市民下乡。为了深入推进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未来有必要促进乡村从打开进城渠道向全面开放村庄转变,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乡村建设制度改革,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下乡市民村民化、农业经营职业化和乡村经营市场化,让乡村出得去、进得来、留得住,并成为各类主体创业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2.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同比没有多大的变化,相对而言商品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研究比较出色。总论谢元鲁认为唐代后期至五代中央政权统治能力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宋代统治集团为保证制度稳定性的需要,是唐宋之际政治行政领域由效率向公平变迁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唐宋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与经济变革的无法协调,终究使唐宋的变革最终停滞,使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没有出现历史性的突破。①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主要考察唐宋乡村控制问题和宋代乡村农户问题:唐宋时期从村坊制到“…  相似文献   

3.
程承 《北方经济》2011,(5):73-74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异日益明显,这种差异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该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具体说来,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过程。一般说来,城市化通常包含以下几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城镇化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共同点在于,一般表现形式相同,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比重日渐减少,城镇人口比重日渐增多;深层文化特征相同,就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本质特征相同,就是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把握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以旅游新村建设为目标,推进传统的落后的乡村社会向先进的城市社会的发展,是农村实现城市化进程的新契机。滕头旅游新村的建设正是抓住这一契机,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者的最大效益。因此,解读“滕头现象”对推动农村城市化,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就在城市中各大超市竞争愈演愈烈、硝烟弥漫之际,一些中小商家却另辟蹊径,将战略重点从城市向广袤的农村转移,积极发展乡村超市。这一举措既避开了城市中的竞争压力,又为农民们带来了崭新的消费方式、理念,可谓一举两得。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超市,特别是具备一定规模的连锁超市发展很快、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7.
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本文以江西省JA地区G村为例,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进行对比研究,从市场化的角度探究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源所在,并以农村的"人""财""物"市场化为总体思路,逐步将农村资源要素向市场化方向推演,从而渐进式地构建起乡村振兴发展市场化路径的基本框架,推动农村资源以市场手段进行有效配置,最终实现乡村可持续的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民间社会的发展和壮大,传统的农村治理理念逐步受到时代发展的挑战,"统治"必须要向"治理"过渡。可以说,实施有效的治理,即善治问题对于推进农村地区的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在治理与善治方面存在的主要挑战,为了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机制走向完善,关键要大力培育农村公民社会,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健康发展;切实推进农村共同治理,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团体自治,丰富基层村民自治的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大社区是农村城市化的一条新途径,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它具有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是农村与城市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是大城市向外扩张的中枢,是农村向城市转化的纽带,是城市和乡村形态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飞跃。在这转型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稍有不慎,将造成社会动荡,政亡人息。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这是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书中内容对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在推进城市文明的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亚玉  董菁 《改革与战略》2011,27(2):114-116
文章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特征。文章认为,应通过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环城游憩带、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和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等开发策略促进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对我国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工业主导型城市社会的转变进程起着重要的先导与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兰州城乡边缘区形成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开发研究》2002,(5):47-49
自 5 0年代以后 ,兰州城市化迅速发展 ,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作用、交流与渗透 ,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外围地区的社区形态 ,在传统的城市—乡村二元的基础上 ,出现了城乡要素逐渐过渡 ,城乡彼此相互作用、渗透 ,功能互补明显 ,性质上既不同于传统城市又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城乡边缘区。由此 ,兰州的区域空间结构逐渐演变为城市中心区—城乡边缘区—乡村的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新农村大社区是农村城市化的一条新途径,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它具有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是农村与城市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是大城市向外扩张的中枢,是农村向城市转化的纽带,是城市和乡村形态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5.
<正>县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真正的城乡融合体。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激活多种要素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非凡。《意见》明确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确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异常活跃时期,截止“八五”期末,我国大陆设市城市已达630多个,城市人口近3亿人。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影响:另一方面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专家预测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将有三个特点,一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速度加快;二是城市群明显增多;三是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成为未来城市人口增长的主体。站在世纪之交和体制转轨的特殊线上,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侯庆海  杜宇 《理论观察》2014,(7):102-103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带,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观念由城市向乡村的渗透地带。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实现"城市—乡村"从用地布局到社会经济特征的统筹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离不开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文章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从形成分割、打破分割、开始融合的演进逻辑基础上,采取乡村向城市要素开放的切入点,准确识别开放乡村的发展必然与现实困境,并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村庄如何向城市要素开放。研究表明,开放村庄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发挥乡村多元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要素难以集聚、服务质量低下及集体产权开放性不够的现实挑战。为此,应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升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顺应城乡人口互动发展趋势,搭建人才下乡机制,引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相关紧缺人才成为新村民,推动乡村开放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和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涵,意味着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和乡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平衡,城市有乡村的美景与生态,乡村则做到基础设施健全和生活便利,城市生态环境乡村化,乡村环境城市化。与这一要求相契合,《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把生态作为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规划到人居环境改善等各个方面,全面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我国农村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这种时而急促时而平缓的转型,既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活力,也给农村治理带来不少新课题、新挑战。如何研判与把握农村转型的特点、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