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自然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总结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各类保护区交叉重叠、用途管制审批和执行缺乏法定依据、统筹保护与发展关系难度较大、自然生态空间补偿机制缺失、信息平台之间缺乏横向联通和信息共享等问题,进而结合国家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明确保护区边界并进行确权登记、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健全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法律机制、统筹生态空间保护的刚性和弹性管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层面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乃至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源数据的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构建及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市县尺度下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和多源数据下自然生态空间识别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比较法构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通过综合分析法建立多分类体系转换机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识别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结果:(1)市县级自然生态空间是指生产性空间和承载性空间以外,以发挥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导,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用地空间;(2)自然生态空间可分为基础生态空间和人工生态空间两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26个三级类;(3)2015年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总量606.08 km~2,其中基础生态空间554.41 km~2,人工生态空间51.67 km~2。研究结论:依据市县尺度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运用多源数据融合转换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识别自然生态空间数量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构建新时代的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国土空间发挥的功能为标准,国土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空间(以下简称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其中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分区则是为指导生态空间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控制生态空间用途改变,依据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地理景观划定的空间区域。古浪县居甘肃省中部,总面积5046.5平方公里,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支脉、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政策是否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了需求与挑战,寻求相应的应对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政策不仅具有转化为法律制度的需求,而且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管制要素从生态环境转向生态空间,管制权利从旁落转向衡平,管制体系从管理转向治理。研究结论:在借鉴国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法律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将"自然生态空间"概念及其用途管制政策转换成具体法律制度的应对路径:(1)树立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空间的法律理念,以支撑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2)制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法》,以保障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相关机制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划定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是强化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国家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旨在解决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的冲突问题,以达到土地利用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空间的快速扩张,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划定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对红线区域实施差别化管控政策,对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把握中国自然生态空间的研究热点、主要内容和前沿趋势,借助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92—2018年中国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的583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共现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期、急剧增长期、波动增长期;(2)部分学者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术团队,但各学术团队之间较为独立,学者间联系较弱;(3)全国各机构之间发文数量的差异较大,其中位于西北和华北两个区域内的学术机构自然生态空间研究成果较多;(4)从突现关键词分析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国家政策的推进,学者们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的对象也在改变;(5)中国自然生态空间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等是中国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未来时期内,中国自然生态空间研究应在实现研究方法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加强范围划定、分类体系、识别方法、用途管制研究,以期实现中国自然生态空间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核心提示落实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是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河南省新安县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试点经验与主要做法为例,分析了水陆统筹视角下生态空间划定及用途管制的实施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理论分析及管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作用机理及管制策略,助力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联动效应;(2)阐明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行为主体、空间利用行为主体、空间利用行为以及用途管制客体之间的关系及管制作用机理;(3)明确"生态底线"导向的直接用途管制与"精明增长"导向的间接用途管制方式并行的管制策略。研究结论:建议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实施机制,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要与其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制度的统一设计,强化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管控质量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国务院将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按此部署,国土资源部印发实施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以及《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方案》,提出生态空间的概念、管控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并在福建、江西、贵州等6省选择省、市、县三级开展调查评价、划定保护范围等试点工作,旨在形成自然生态空间界限划定方法,以及提出相应的  相似文献   

12.
按"基于现状、尊重规划"的思路,运用"枚举法"和"统筹协调法"研究划定了高安市自然生态空间。按分级管控与正负面清单准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开发,实行正面清单准入管理,一般生态空间内限制开发,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构建了建设占用审批新模式,将空间准入与用途转用相衔接,提出从空间准入用地预审到建设占用审批的具体流程。完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建议:统一标准,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针对争议图斑,允许纠错;结合实际,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适应新形势,整合审批流程。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正处在多目标协同治理、全要素全过程耦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如何快速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提升,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愿景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期大规模开发与建设导致自然生态空间功能破坏、系统退化问题突出,城市发展、耕地保护、生态建设矛盾凸显。现阶段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还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亟须建立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成果,形成对“一般生态空间”的基本认知,通过梳理“三区三线”落地后面临的新困境,探索构建一般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框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一般生态空间位于自然生态空间范围,起到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缓冲区”的作用,其结构、格局和功能表现出干预性、破碎化和复合型特征;(2)一般生态空间在“三区三线”落地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管制规则粗放、模式扁平、机制僵化等新困境;(3)结合“两统一”职责,围绕“法律基础—基本原则—实施路径”三方面梳理了一般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框架的构建理念,提出了面向空间关系的延展性、因时因地制宜的精细化、践行两山理论的转向式三点创新视角。研究结论:本文首次界定了国内一般生态空间的内涵,但当前“三线”之外区域的管制思路并不明朗,应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动态跟踪、反馈和调整,建立更综合更立体更弹性的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用途管制将覆盖所有自然生态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简化自上而下的用地指标控制体系,调整按行政区和用地基数分配指标的做法。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有关用途管制职责,逐步统一到一个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未处置闲置土地将按面积收回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截至8月底,处置闲置土地31.25万亩。会议提出,年底前,对各省(区、市)尚未处置完毕的闲  相似文献   

17.
正核心提示自然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是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手段。本文梳理了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思路,总结了主要做法,对下一步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不断更迭、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自然生态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趋严重。因此,自然生态修复者有必要树立科学修复的基本理念,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为子孙后代和万民造福。基于此,加强自然生态修复和生态服务的课题研究尤为必要。由山寺喜成著、魏天兴等翻译的《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理念与实践技术》一书,分析了当前生态恢复中的种种误区以及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件,如效益低下的人工林、功能有限的都市绿化模式等,不仅不能实现水土保持和改善以及促进生态恢复的功能,甚至还可能引发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发生;又如城市花费大量资金引进的绿化植被,除了对城市有美化作用外,并未起到抵御自然灾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质作用等。该书提出的一系列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实践技术,为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规划修编,别落了生态用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导向的不足我国土地利用长期以来突出强调人类空间利用属性和食物生产属性的价值取向,而对于土地支撑自然生态系统和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作用重视不足。这突出体现在目前试行的土地分类系统中没有生态用地这一类别,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也没有将自然生态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内容。相反,我国土地分类中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河湖、草地、湿地、苔原、荒漠、冰川及永久积雪等土地列入“未利用地”,造成这些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正在共同使用、具有宝贵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被人为转变成农用地或建设用地。对土…  相似文献   

20.
<正>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国土资源部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要求建立生态空间依据法规实行区域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并在快速经济发展中逐步建立了服务于空间保护的土地使用管理原则和方法,可为大陆正在开展的建立国土开发和保护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