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此为标准,结合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同时应用多城市对比评价方法与其进行评价效果的比较,以期得到该市土地利用较准确的评价成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措施.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分析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国19个市区非农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反映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同时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运用土地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和聚集效益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6.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参考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的基础上,构建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然后针对当前评价指标理想值研究不足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界定了评价指标理想值的概念和内涵,并尝试用多种方法综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理想值;最后,根据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高;管理绩效集约度突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制定用地标准, (2)以产业布局为指导,高起点积聚进区项目; (3)以投入强度作控制,精耕细作园区土地; (4)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5)扩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特殊经济区域,是当前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程度5个方面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区域对比法评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9.
基于FUZZY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阶段,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普遍存在,而土地供求矛盾却日益尖锐,如何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扬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扬州市土地集约水平一般,处于第三级,其中,社会和生态环境因素是制约集约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扬州市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因此,推行城市的更新改造,推进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实现城市用地的集约化,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意义重大.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提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原则,并建立区域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效益,最后利用加权求和的综合方法,计算出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入手,总结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评价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得出福州目前土地为中度集约利用的结论;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四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6)
在理清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评价尺度、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这4个方面对现有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总结,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工作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初始阶段,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如何利用好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用地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土地粗放利用为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建设用地最优使用。本文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无锡市为例,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是影响无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结合无锡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其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开发区土地利用扩展程度和扩展方式.通过利用江苏省18个开发区调查资料,选取14个指标,构建开发区土地产出驱动力模型.从开发区的角度上来看,土地资源是开发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土地闲置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首要限制性因素,开发区的区位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土地集约程度,也说明苏南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建立一个既简单又能反映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普遍规律的评价方法难度很大,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为的痕迹.以武汉市为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和基本思路,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反向误差传播(BP)模型,结果表明与武汉市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