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EPA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建立“9 2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即广东及周边和珠江上游8省区加港澳两个特区行政区),必将构筑起一个立足“大珠三角”,带动华南地区、影响东南亚的共生型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2”泛珠三角经济发展平台是一个立足大珠三角、带动华南地区、影响东南亚的共生型经济体系。尽管商机处处,但由于行政制度的限制,各省区重复建设、缺乏协调等原因,泛珠三角区域要共同发展经济而达致“共赢”,在施行上有着一定的难度。作为熟悉泛珠三角经济环境的商界人士,作者从政策、商业及人才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瓶颈,腹地狭小已成为“大珠三角”发展的“软肋”,在以上方面,其他8省区相对于“大珠三角”则能优势互补,产业梯度转移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泛珠三角各省区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各项条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大珠三角为龙头,通过由港澳——粤闽发达省份——其他欠发达省份级差转移的“雁形发展模式”实施产业转移。另外,在转移中,应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菲 《中国报道》2008,(5):42-45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产儿,它是一个发展的奇迹,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与光荣。 近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大气候和区域经济小气候的综合影响,珠三角遭遇了发展上的瓶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产业空心化、中国制造不行了、中国制造大转移……人们甚至会问,特区还能走多远?不过,广东新任省委书记汪洋却对珠三角的未来充满信心:“广东靠改革开放起步,也靠改革开放起飞;靠改革开放赢得今天,也只能靠改革开放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5.
构筑泛珠三角超级经济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志 《珠江经济》2004,(8):13-15
从“小珠三角”,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再到包括港澳及八省区在内的“泛珠三角”,是广东发展思路上的重大突破,使区域合作向着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目标发展。本文具体阐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思路产生的背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基本框架及其发展前景和目标,提出构筑泛珠三角超级经济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描述穗港澳三地产业结构演化成长基本轨迹的基础上,探讨三地产业内部的关联性及其传导机制。并应用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分析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对以广州、香港和澳门为中心城市的“大珠三角”区域的社会福利状况的影响,以进一步揭示全球化下穗港澳三地产业联动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结合穗港澳三地产业内贸易的动力特征,引入内生交易费用与区域分工的市场运行特点,揭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向“产业内自由贸易区”演进的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珠三角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构建以深圳、广州为双核,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为双轴,整合珠三角9个城市创新资源的“珠三角创新圈”,为推动珠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和地方政府制定创新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构建区域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珠江三角洲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三大“都市圈”:“广佛”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和“珠澳”都市圈,希望通过三大“都市圈”的建设,推进“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而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所具有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其辐射范围和聚集效应巨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泛珠江三角区域(以下简称“泛珠”)合作也应运而生。“泛珠”合作是由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又称“9+2”)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它包括东部、中部、西部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3(不含港澳)。  相似文献   

10.
25年来深圳特区走的是一条以开放促改革的发展道路,在深圳提出“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新的发展时期,鉴于深圳在国际经贸关系、区域开放、行业开放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开放的空间,深圳今后发展路径仍然离不开“以开放促改革”,其开放重点应放在区域开放方面,进而全面促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此,本文提出“建立深港共同市场”、“开展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试验特区”三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1.
庞彩霞 《中国西部》2011,(21):112-117
与大部分都市圈的单核模式不一样,珠三角都市圈选择的是“三足鼎立”的多核模式: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同步发展。在三大经济圈中,广佛肇经济圈规模最大,互补性最强,且位于深莞惠和珠中江的中间,就像是珠三角的“中枢神经”。以“羊城”广州为核心的广佛肇经济圈将成为带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体化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2.
开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加快承接市外产业转移,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强县,是开县破解产业空虚难题、实现“加快”、“率先”发展的必由之路。2000以来,开县紧紧抓住国内新一轮产业调整和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产业内移的大好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区域、政策等比较优势,构筑大开放格局,正确定位,主动承接,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积极引进市外产业转移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变局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产儿,它是一个发展的奇迹,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与光荣。近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大气候和区域经济小气候的综合影响,珠三角遭遇了发展上的瓶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产业空心化、中国制造不行了、中国制造大转移人们甚至会问,特区还能走多远?不过,广东新任省委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的产业空间重组表现为产业的梯度转移,其中珠三角地区成为产业“转入”和“转出”的核心区,产业布局呈现出以珠三角为中心递变的“圈层模式”,产业转移园、高科技园区、空港经济区、临港产业基地和城市服务综合体将成为产业重组过程中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京津唐”大三角是继长三角、珠三角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引擎。丰润地处京津唐腹地,在这一区域中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京津唐”大三角格局下。明确自身的区域功能和发展定位,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参与、服务“京津唐”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特区之争”观点综述许妙强一、围绕特区的几次大争论自1980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围绕着特区问题曾发生过三次大争论:1、特区建立之初,围绕“特区姓‘社’还是姓‘资’”、“要不要办特区”之争。特区诞生不久,各方资金涌入,高楼大厦拨地而起,新型企业如雨...  相似文献   

17.
广佛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它将大大强化广州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和龙头的地位,扩大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力。由于广佛都市圈既是珠三角、广东地区的地理中心及产业链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也是未来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体制框架的中心。因此,广佛都市圈总体发展定位应为广东的核心都市圈,以香港为中心的大珠三角都市圈中的枢纽型都市圈,以港澳穗深等大都市组成的、以大珠三角都市圈为龙头的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都市圈之一,以广州为中心、佛山为副中心的双城式都市圈。而在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上,应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广佛都市圈(特别是广州)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中央政府区域政策调整和对香港经济重新定位后,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令珠三角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再次得到确认。但中国最为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依然面临一个“中央政策-地理范围-产业结构-内部体制”四位一体的问题,制约了它重现昔日辉煌的速度。新一届深圳市政府正在采取一套比较务实的办法,利用有利的政策环境,通过“适度重工业化”等策略,以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新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是中国区域旅游发展较早,发展模式也较成功的区域。通过对珠三角区域与中部区域基本条件的介绍以及中部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及模式的分析,启示中部区域旅游合作应加强省区政府间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区域内的优势;形成品牌效应和改进营销方式;加强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做到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加速大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多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结成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并被公认达到唇齿相依,盛衰与共的程度,人们从三地的地理和历史情况出发,把这一经济区域称为“大珠江三角洲”,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速“一国两制”的“大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整合,是三地共同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