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保险法》对于受益人的有关规定随着保险实践的发展已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对保险受益人范围的界定过于狭窄,保险受益人不应仅存在于人身保险合同中,还应存在于财产保险合同中。在受益人丧失受益权的情况下,保险人不能一概地绝对免责,应区分受益人为一人和多人的情况而作出不同的选择。除此之外,在对受益人的确定和受益权的行使方面也应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使《保险法》上的受益人制度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2.
信托受益人救济权是指当其受益权可能或者已经遭受损害时,受益人享有的恢复信托财产原始状态,保障受益权实现的权利,主要包括事前救济权和事后救济权。在事前救济权中,我国现行法律未明确规定解任权的具体行使条件,信托监察人制度仅适用于公益信托;建立在合同责任上的事后救济权也未能有效地保护信托受益人的利益。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的信托经验,明确受益人行使解任权的具体条件,建立统一的信托监察人制度,在单一所有权制度下完善信托受益人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3.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或保险期满时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我国《保险法》第21条明确了“受益人”的这个概念。第60条规定:“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监护人指定受益人”。第63条中又规定了在特定条件下,被保险人的继承人也享有保险金请求权。在这些条文中的“受益人”很明显地包括了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因此,对于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就应作广义解释,即是“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第21条和三款所规定的受益人为狭义的受益人,称为指定受益人;在第63条规定的特定条件下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称为法定受益人。  相似文献   

4.
郭志艳 《全国商情》2009,(5):118-119
我国现行<保险法>中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对完善<保险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如实践中对保险合同的生效与成立的处理,对被保险人自杀的处理,代位求偿、受益人的规定以及财产保险中残值的处理问题等,本文对有关内容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裁决案例,通过对交通事故受害人人身保险赔偿争议案件的分析思考,可以帮助人们特别是涉及交通事故受害人人身保险赔偿争议案件的当事人正确认识人身保险合同和财产保险合同赔偿案件的法律区剐,以提升司法实践中对有关实务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也为我国<保险法>的修改和完善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传统营销模式与市场的脱节,成为影响我国财产保险业务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推动财产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创新财产保险营销模式,采取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现代营销新模式。本文分析了在财产保险业务过程中引入价值营销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价值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强化财产保险价值营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合同解除的溯及力是合同解除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极富争议的一个问题。在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学说中,直接效力说、间接效力说等学说无法解决合同解除后恢复原状与损害赔偿并存的理论困境。清算说则可以避免这种矛盾,在理论上解决了恢复原状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难以并存的难题。我国未来合同法的发展应注意借鉴清算说,从而完善我国的合同解除制度。  相似文献   

8.
财产保险中可否存在受益人--关于受益人适用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财产保险中,受益权是被保险人享有的一种财产权,被保险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权利,另行指定受益人来行使受益权,这种权利处分与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是否生存没有必然关系,并且也未使保险人和其他第三人受到损害,导致诱发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应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后,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逐渐向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近几年,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程度持续下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的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一些新兴财产保险企业随之兴起,并且建立了完善的机构体系。本文就以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此促进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学者对保险合同当事人的认定有一些分歧。有些学者将受益人列为保险合同的关系人排除在保险合同当事人之外。有些学者将受益人列为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决定了受益人在保险合同中的地位认定的不同,会导致受益人权利义务的不同,本文旨在明确保险受益人在保险合同中的地位,为我们国家保险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曹晓兰 《全国商情》2005,(9):42-44,17
从近两年开展财产保险营销业务的实践看,财产保险的单一直销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适合财产保险营销的险种单一,限制过死,佣金太低,业务员的自身优越感,缺乏专职专业化的培训制度和培训力量,引入营销机制起步较晚等诸多问题,制约并阻挠了财产保险营销的发展,因此加快财产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创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保险合同以关系人利益为中心进行权利配置,这是保险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别异其趣之处。保险法上的相应规则亦应以是否有利于被保险人利益为标准来予以设计,变更受益人无须强行法上的过多限制,变更受益人的行为不能当然解释为要式行为,在变更通知上应采书面通知的对抗主义模式,而不应采取成立主义和生效主义模式。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伤残的,或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只能是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只有受益人依法丧失或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条件下,保险金才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人身保险中受益人的受益权应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合同制度的立法缺位、行政诉讼立法中行政合同司法审查的制度阙如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回应上态度的摇摆造成了我国行政合同司法实务上的困境。通过对重庆市公租房合同纠纷司法解决的考察,可以发现行政合同司法审查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实体法层面完善我国的行政合同制度,与此相应,行政诉讼法亦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保护之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即将制定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应以保护投资利益为宗旨,建构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明确信托契约是基金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建立基金受托人对委托人及受益人的信赖义务,强化基金受益人的受益权功能;优化基金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合同解除制度是民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其立法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法律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的规定不尽一致。我国的合同解除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当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合同解除相关问题的阐述,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现行合同法相关规定的优劣。以期能够时合同解除制度的完善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16.
信托制度虽孕育于英国的衡平法,但其核心理念在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构造,而不在于是否存在衡平法.我们需要的是信托这样一种有利于促进财产利用和管理的设计,而不能单纯追求信托制度在大陆法系理论体系上的圆满.因此,对信托财产权利的研究应该转换研究视角,由实然转向应然.我国的信托制度应将信托财产所有权赋予受托人,委托人在转移财产所有权后,通过信托合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益人享有信托利益,不对信托财产享有任何物权.  相似文献   

17.
在人身保险中,受益人的资格一般不受限制。我国保险立法也只强调投保人对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而忽略了保险合同的另外一个重要关系人即受益人。本文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保险法》是否应该约束受益人的实际保险利益,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保险法》第61条应该增加一款:“受益人的指定以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且被保险人对其有应尽抚养、赡养或者扶养义务的人为优先,但被保险人已尽相应义务的除外。”  相似文献   

18.
新《保险法》第49条对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转让条款做了大幅修改,其特点是顺应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立法趋势,着重考虑保护让与人与受让人的利益。笔者在此就新旧法条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与评论,并就其中标的转让对合同效力的影响问题和新《保险法》下通知义务的效力问题进行相关法理分析,最后对其不完善之处提出建议,以期深入理解新保险法下财产保险转移的相关条款及其对保险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保险受益人是保险合同的重要利害关系人,《保险法》中对受益人也做了许多规定。但在保险实务中,实际情况远比法律所规定的情况复杂。本文主要对新《保险法》第四十二条与其对应的原《保险法》第六十四条比较,并就三种情况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这三种情况分别为: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同时死亡时保险金的归属、受益人缺失时保险金与遗产的关系、部分受益人死亡时保险金的分配。  相似文献   

20.
不安抗辩权是我国合同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规定了不安抗辩权是为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借合同进行欺诈,行骗,促使合同相对方履行义务。该制度对于先为给付的义务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良策,同时对于促使合同的正常履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防范合同风险,维护交易平安,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不安抗辩权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弊端,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