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就业》2011,(3):F0003-F0003
1.2011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后,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左二)视察湘潭市就业服务工作。 2.2月19日。河南沁阳“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已经成功找到合适工作的两名青年开心地交流。 3.2月24日.白城市洮北区“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工作人员正在发放宣传资料。(摄影,陈宝林)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11E1.在四川省华蓥市举行的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正耐心解答求职残疾人的问题。一月份是全国残疾人就业援助月.为让残疾人体面就业.华蓥市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补贴、送温暖”为活动主题的系列就业援助活动,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自立。  相似文献   

3.
朱江是“海外归来专业人士”,但他到底算不算“海归”是有争议的。他在国外工作过5年,这5年中换了4个国家:南非、尼日利亚、意大利、法国。2001年到了北京。因为不是从盛产“海归”的美洲、澳洲和日本回归的,经历又和标准“海归”不同,说起来好像很没有底气,听上去也怎么都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但既然“混”在海归大潮中回来了,他也就糊里糊涂被戴上了“海归”的帽子。  相似文献   

4.
微言e语     
《中国就业》2013,(12):59-59
“海归”回游为哪般 11月4日《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海归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海归”大规模回游为哪般?  相似文献   

5.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尤其是在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便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在就业门槛问题上。女毕业生更面临着性别歧视的关卡,浏览报纸、杂志和招聘会上的各种招聘信息.“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屡见不鲜.只有文秘等极少数职位才注明要女性。  相似文献   

6.
晓俊 《中国就业》2014,(5):8-10
在国内就业市场中,“海归”一直是个热门词语,从最初的光环笼罩到“海待”等现象的出现,海归的就业形势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近5年来,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总和的3倍。特别是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而在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我国留学生累计回国人数仅为27.5万人。2013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在如今的留学生见面会上,大家问得最多的是:“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国?”  相似文献   

7.
数说     
《中国就业》2013,(12):18-18
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盟示,近五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报告指出,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回国后的年薪比起具有5年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要多10万元。  相似文献   

8.
孙健敏 《中国质量》2003,(6):16-17,15
市场人士分析,“海归派”以其国际化的学历背景,在国外涉足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国内人才市场的“新宠”。也正因为如此,“海归”受到各地政府的百般呵护。但是,有一个基本问题还没有人回答:在国内各个领域中,只有“海归”或是有国外工作经历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有多少。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传 《企业文明》2001,(11):35-36
故事之一:机制难容“海归”博士北大化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取得MBA和博士学位的廖柏樵,32岁,湖南长沙人,受“创业在杭州”的吸引于1999年回国到杭州。2000年初,他报名参加国有独资公司性质的杭州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公开招聘,力克27位竞争对手后被  相似文献   

10.
常红 《人力资源》2004,(8):38-41
近期,世界HR实验室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而与此同时,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全国三成以上“海归(龟)”在家待业……于是,“海待(带)”成为“海归”的最新替代词。去年与今年,正值第一批“正牌海归”归来之际,一时间,国内职场的“海归”爆棚。“海归”群体虽然在不断膨胀,但其数量并未同其质量画等号。用句白话来形容,就是有些“海归”的水分太多,含金量下降,质量反而“抽条”了。  相似文献   

11.
高端食物链     
唐凯林  赵亮 《英才》2003,(6):48-50
当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聘用既具备专业背景,又精通外语的业务经理伤透了脑筋的时候,“海归”的出现使得这些头疼的公司眼前突然亮了起来,因此早年的“海归”族头上总是会笼罩着一层耀眼的光环。房子、车子、高薪成了“海归”们多年在外受“洋罪”最为现实的回报此外,中国超乎寻常的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机会,也像吸铁石那样诱惑着越来越多的“海归”们回国创业人。由于都受过高水准的西方教育,对科技和市场前沿有比较直接的体验和了解,所以“海归”创办或投身的企业部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如IT、电信,生物技术,医药或投资等他们都拥有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国际化意识都比较强。其中以吴鹰为首的 UT 斯达康虽曾经历层层政策障碍,最终还是把“小灵通”推进到目前如日中天的阶段,也显示了“海归”企业家们在本土公关方面的功力正水涨船高。但毋庸讳言的是,无论是“海归”的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部必须面对“水土不服”和“文化震荡”的命题“海归派”们带着国外的理念、国外的工作方式回到中国创业时,会发现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还未完全确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那一套行事方式和中国的广大员工似乎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李国庆 《河北企业》2009,(12):30-30
一、招聘有效性的提出当今社会.员工流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招聘活动的频繁。人员招聘作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用以满足运营需要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招聘工作可能是最容易导致失败的工作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聘是求职者与企业双向选择的过程。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对人才的期望与求职者在现实中的表现大相径庭.应聘者在招聘活动前后的表现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录用时看起来很优秀、很适合的人才.录用后的实际表现却令人失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家》2011,(2):88-88
刚回国时,杨俊杰在无锡参加“530计划”的高峰论坛,听闻已经有940名海归聚集到无锡地区,加上创业团队已经有3400多入。“海归的密度不一定比北京、上海低”  相似文献   

14.
林彬 《新前程》2006,(10):68-71
我的未来在何方? 王雷是中关村一家软件企业的程序员,最近不断向“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上发送自己的简历,偶尔还会出现在北京各种招聘会上,目的是想换一家公司。  相似文献   

15.
《财会通讯》2005,(3):76
“军嫂们一般都很能吃苦耐劳,最重要的就是稳定眭都比较好。”日前,在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杭州市民政局联手举办的驻抗部队随军家属招聘会上,大多数招聘单位表示了这个想法。  相似文献   

16.
4月26日.张家界市劳动保障局、市总工会和办事处社区在市劳动力市场共同举办了“零就业家庭”现场招聘会,会上,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的51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餐饮、营销、家政服务、旅游服务以及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等1200余个岗位。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人员应聘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7.
张玉生 《人力资源》2007,(2S):30-31
时下.不少公司在招聘时会发现应聘者持有各种各样的“洋证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招聘人员如何看待.认可抑或怀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江苏无锡市人才市场日前举办了一场大型人才交流会,主办者推出的“无经验人才招聘专区”吸引了大批求职者,其中八成以上都是应届毕业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场只有寥寥数家企业愿意进入“无经验人才招聘专区”,众多招聘单位虽未明确写明“不招应届生”,但不愿进入“无经验人才招聘区”。更多的企业则以“有经验者优先”这样的条件,将一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挡在门外。据《新华日报》报道,如今的人才市场,明目张胆地声明拒用应届生的企业少了,可是各种诸如“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经验者优先”这样的“暗拒”手法却越来越多。“暗拒”让求职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从“面上”转到“地下”,令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混沌不清。据共青团无锡市委统计,在去年年底举办的20场青年人才招聘会上,求职大学生达到6万人次,但择业上岗者仅占15%。一家国企老总曾对记者坦言:“我在招聘简章上没有明确说不招应届毕业生,主要是怕引来社会的非议,但公司内部规定是坚决不招的,主要是吃亏吃怕了。”企业拒绝应届生的理由有三:一是近年高校扩招令大学生数量大增,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培养一个新手费用多,周期长,不划算,一名大学生从培训到上岗最少需要7个月,不...  相似文献   

19.
《秘书》2013,(7):33
案例于雪刚从职高的文秘专业毕业,被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招聘为老总秘书。老总是个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多年的海归,倒没有一点架子,为人相当随和。为了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取得老总的信任,工作中于雪有以下几种表现,您认为哪一项不合适,请说明理由,并对其他几种情况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0.
媒体报道,在北京市举办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有相当一部分招聘企业公开宣称“不要优秀人才、只要中等人才”。不少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和硕士生遭到了冷遇。在“掌握了人才就是掌握了企业未来”这一口号深入人心的今天,竟出现这种“异类”现象,究其原因,我想无非是认为“优秀人才自恃较高,不好管理,稍有不满就会跳槽”等等。而这些问题确实也是当前普遍存在并且令许多企业大感头痛的事情。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一些企业对“优秀人才”采取了“宁可不要,也不侍候”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