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03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纽约大学的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Engle)教授和圣迭戈加州大学的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Granger)教授,以表彰他们对宏观计量经济学(经济时间序列方法)的贡献。本刊曾在“潜在诺贝尔奖研究”专栏中发表了《克莱夫·格兰杰对计量经济学的贡献》(载本刊2003年第1期)论文,全面评介了格兰杰对宏观计量经济学的贡献,并在“国外经济理论动态”专栏中分别发表了《宏观计量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载本刊2003年第9期)、《金融计量学研究最新进展》(载本刊2003年第1期)等论文,提前对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成就进行了介绍。本期特此刊发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新闻公报与背景材料以及《罗伯特·恩格尔对计量经济学的贡献》(本文原稿系作者为本刊“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专栏所撰写)等文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3.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政治问题进行分析,更为深刻地人们解释了“冲突和合作”的关系,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他们的学术成果对于市场的价格形成和经济谈判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安全和裁军政策等社会领域也被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4.
5.
6.
7.
经济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 在从经济理论中估计变量关系、做预测和检验理论假设时,研究者不断地使用时间序列(把观测按时间顺序排列)形式的数据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于是,一个国家的消费可能取决于总劳动收入和财富、真实利率和人口的年龄分布等。可以想像到这种关系最简单的教科书例子,便是一个只有两个变量的线性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述评,论述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当前我国经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研究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在博弈论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他们共同推动了博弈论的理论发展,实现了该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他们通过博弈理论的分析增强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不但对微观经济行为的影响深刻,而且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交往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0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 (Thomas C.Schelling),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做出的贡献。这是继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豪尔绍尼(John Harsanyi),约翰·纳什(John Nash) 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之后,又两位因博弈论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度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综合介绍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分别在机制设计框架、激励相容机制的显示原理和社会目标的纳什实施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然后简要介绍了机制设计理论在前沿理论研究和现实机制选择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特别介绍了这些经济学大师与中国经济学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经济》2006,(1):109-109
  相似文献   

14.
《经济》2005,(12)
由和讯网发起,中国证券市场 研究设计中心、北京保险行业协会 等机构联合主办的大型网络评选活 动,“财经风云榜”已经连续成功 举办过两届,每届财经风云榜评选  相似文献   

15.
奥曼和谢林进一步发展了合作博弈理论,并开始涉及社会学领域之中的很多问题,他们分别从数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将“长期重复博弈之后的合作”引入对社会交互作用的理解,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程凌 《经济评论》2006,(1):64-69
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曼的主要贡献包括:发展了重复博弈理论、对合作博弈中“核”解与经济一般竞争性均衡间等价性的证明以及提出“谈判集”作为合作博弈的解等。谢林所提出的诸如冲突、承诺、协调等重要概念,为促进早期博弈论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推动博弈论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