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次大会,系统总结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经验,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这一新的体制,离不开金融体制的配套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党的十四大精神,把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结合当前金融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坚持改革,加大金融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制的主体(一)市场竞争需要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制的主体。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一步指出,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金融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总目标下,金融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杠杆,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构建新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金融界、经济界人士注目的焦点。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济纵横》1993,(5):39-40
<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银行在改革金融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入市场机制搞活资金融通与营运等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错综复杂,并受协调配套不够等因素影响,使金融体制改革受到一定制约。因此今后银行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中,既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协调、配套,又要通过银行自身的改革,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价格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曾经指出,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个论断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对我们今后改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这里的市场导向,主要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6.
浅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的贷款评估云南省资信评估公司总经理稽惠珍,王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领域里~次重大的转折和变革,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即将发生一系列大的变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束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仍然不相适应。专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判断,我国现行的专业银行在其基本性能、产权制度、外在制约以及内在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应当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鲜明地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使银行信贷资金运行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对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央银行省级分行,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强化金融  相似文献   

9.
浅论后勤服务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张巨功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告诉我们,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要求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改革,各项制度的创新、调整和完善,都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既指明了新的经济体制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又指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质的。这样的表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必将带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兴旺。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应改革我国封闭型的金融体制为开放型的金融体制。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开放型金融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逐步突破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模式,实行正  相似文献   

12.
金融体制与管理体制的适应关系●陈彬一、金融作为经济体制的一个部门,其体制的建立、发展与国家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计划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和管理手段,在这种体制下,我国金融逐步建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分级...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我国住房金融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国斌 《经济师》2004,(8):45-45,47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形成了我国的住房金融模式 ,这种模式是随着城镇住房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逐渐形成的 ,在其运行的过程中 ,暴露出诸多问题 ,影响和制约着我国住房金融的发展、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 ,以及住房商品化的进程。文章通过对我国住房金融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剖析 ,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住房金融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但在不同的区域向这一目标推进的模式又有很大的不同。河北地理状况差别很大,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应强求统一的经济体制模式。我认为,地处河北省东部沿海的秦唐沧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环境,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应成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中心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示范。为此,秦唐沧地区应以建立并形成社会主义外向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实现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全盘转轨。 建立外向型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内陆地区以内向型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15.
王军  郎俊伟 《经济师》2004,(4):231-231
1 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1 994年 ,国家适应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组建了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以下简称农发行 )在内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在农发行成立 1 0周年之际 ,文章对农发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总结 ,以期对农发行今后的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199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配套运行、重点突破的关键性一年.国家将陆续实施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外汇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重大改革举措.实施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使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和实质性进展阶段;同时,必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些重大改革中,体现了中央集中了一些权力,地方的利益将受到一些影响.本文着重从新金融体制和外汇体制方案的出台,给江苏省经济的运行带来的正负效应,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作如下分析探讨一、新金融、外汇体制给江苏经济发展的正效应1、有利于江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尽快实现.1994年国家推出的几大体制配套改革的目的,旨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江苏省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调节的比重大,但总体上还未建立起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价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周月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转化,已经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金融体制的要求进行初步探索。一、金融体制运行中的核心是资金问题金融是资金融通的简称,这是我们研究一切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所赖之基本...  相似文献   

19.
一、台湾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一)经济自由化方针的主导经济体制决定了相应的金融体制的建立。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时期,台湾经济应该说是一种深受政府直接干预的经济体制,但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体制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应该采用怎样的货币政策,才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需要坚定的稳定货币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继续执行坚定的稳定货币的政策。因为只有这样,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