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灿煌 《技术经济》2009,28(12):76-79
本文在C-D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利用1980—2005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GDP的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业GDP将增长0.308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偏差。因此,政府应在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2.
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本文利用VAR方法对财政支农不同部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2)从冲击大小来看,事业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最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次之,农村救济费第三,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小。最后提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是: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村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应保持稳定增长;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大事业费和科技费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比重;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支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间接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增长。所以应利用财政支农功能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财政支农是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章通过对1990-201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大影响,我国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8~2010年间四川财政支农和第一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四川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长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财政支农支出相对于第一产业GDP增长弹性系数为0.784。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对四川第一产业增长效应高低次序依次为:支援农村生产最高,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次之,科技投入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最差。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10年间四川财政支农和第一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四川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长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财政支农支出相对于第一产业GDP增长弹性系数为0.784。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对四川第一产业增长效应高低次序依次为:支援农村生产最高,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次之,科技投入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最差。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农对于增加中国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支农各项资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中国1990—2010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于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滞后性,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当将有限的支农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而财政支农支出是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江苏财政支农政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财政支农支出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区域差异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补贴和农业合作经营支出的效果最优,在苏南地区的作用效果要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本文进一步对农业补贴与农业合作经营支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我国西部各省市区1999~200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框架就财政支农支出对西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其产出弹性系数为0.06。进一步考察发现,各省市区农业投入要素的贡献率不同,可据此将西部各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类型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9.
李超杰 《经济师》2011,(11):16-19
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是农村经济发展两种重要的资金供给模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战略选择。文章运用1980—2009年的实际数据对我国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反而对农业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农业贷款增加没有实现应有的贡献度。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对农业分层次资金支持的结构安排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支农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性农业投资是我国农业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财政性农业投资中的重要部分,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EVIEWS3.1软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着重对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值进行回归分析,不仅可以得出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计算出了根据支农支出来预测农业产值的回归方程,对有关部门的经济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财政支农力度逐渐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呈现出总量增加、支出形式多样化和支援目标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本文分析了中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形式、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建立了包含不同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因素的农业产出模型和农民收入模型,并利用广义矩( GMM)方法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玥 《经济问题》2012,(1):73-77
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山西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西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两两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短期因素对山西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与财政支农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财政支农在长期会对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产生影响,而农业现代化则促进了山西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也会对财政支农支出产生影响,财政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13.
王淑莲 《经济师》2004,(2):241-241,24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也是财政的基础 ,支持农业发展是财政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财政支农资金是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财政支农工作的整体水平。文章试对广州市财政支农资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今后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方鸿 《经济与管理》2010,24(7):51-54
从规模、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绝度规模总体上要大于西部地区,增长稳定性也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低于西部地区,但其财政支农力度要略大于西部地区;2003年以前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率都不如东部,但2003年以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农资金的效率超过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验性探讨。结果表明: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拉动效用,其中,支农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消费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未发现农业科研和农村救济费对消费有影响。笔者结合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及结构变动趋势,认为建立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长效投资机制,倾向于农业生产性投资的支出结构,是刺激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PVAR模型、GMM估计、格兰杰因果检验,以200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财政农业支出、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但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显著关系。第二,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财政农业支出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农村经济增长也成为财政的部分资金来源。第三,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效率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因果关系,说明我国财政政策没有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财政资金发挥的引导功能不足。  相似文献   

17.
王辉堂  严谨 《时代经贸》2010,(8):216-217
财政支农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构造模型,测定财政支农各项资金的边际产出效应,判定财政支农资金的运用效率。并提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必须改变其当前的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实行财政支农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加大财政支农总量、调整支农结构和创新财政支农体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与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和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农投入带有明显的"人治"特征,缺乏有效的体制与制度保障。虽然财政支农总体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各分类支出间效率差异较大,使得总体效率较低。之所以在国家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和扩大支农支出规模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与"三农问题"却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农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另一方面可归因于支农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支农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构造模型,测定财政支农各项资金的边际产出效应,判定财政支农资金的运用效率.并提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必须改变其当前的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