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史贤华 《经济师》1996,(5):37-37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史贤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农业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存在已成为客观现实。当前我国农业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属于劳动力相对过剩,即相对于生产资料来说,劳动力显得过多了。本文旨在对农业剩余劳动的特...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刘立新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我国农民中有5亿多劳动力。其中还有近两亿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两亿剩余劳动力中,有数千万人处于流动状态,被形象地称为“民工潮”。我国农业劳动力为什么会大量过剩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3.
"民工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广东、福建等地区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出现招工难的“民工短缺”的现象,而且一直在延续。这一反常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的国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走出农村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那么为何会发生这种错位呢?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对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华荣 《经济论坛》2005,(4):84-85,93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2.1%,明显高于43.1%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必由之路。据国内有关专家预测,由于我国尚未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结构,到20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现在的1.5亿人增加到2.5亿人。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将滞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出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跨世纪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爱在工业化进程或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都要遇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也正面临着这个跨世纪的课题。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达到1.2~1.7亿,全国流动人口达5000万,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规模,其中流入县城以上城市的人口有3500万。据测算,到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将增长到4.5亿,届时农业本身只能容纳2.2亿,剩余劳动力数量将高达2.5-2.7亿。这些剩余劳动力,尤其是流动人口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压力,并已发展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发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英国是农业人口转移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借鉴意义。在综合评述英国农业人口城市转移过程的基础上,说明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同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背景,农业劳动力转移不能选择像西方发达国家由大城市吸纳劳动力的道路。在城市就业形势空前沉重的阶段,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建设是转移和吸纳农业劳动力的最优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河北农村形成并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2009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2944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剩余率约为24%。  相似文献   

9.
沂蒙老区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地区,但是该地区人口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制约老区劳动力转移的非经济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制度因素和"沂蒙精神"因素,非经济因素中的制度因素是阻碍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原因,而"沂蒙精神"是制约老区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铧过程中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在其传统农业中也存在着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 国农业隐性失业的问题将有所缓解,但庞大人口与落后的劳动力素质的问题仍是我国经济快速发民的极朋障碍。  相似文献   

11.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对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是二元经济结构,从总量上讲我国农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并且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对于总需求的增长,我国剩余劳动力应该是无限供给的。但我国总需求增长过快,也会引发通货膨胀,其重要原因是失业人口所掌握的技术同社会需求不配套,结构性失业严重。积极发展持续性职业教育和失业人口就业培训,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和需要,缓解我国结构性失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纪国义 《经济经纬》2003,(5):113-115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难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想使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首先必须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然后找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谈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条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小生产与市场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种植业;必须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必须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动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最新估计和测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纪韶 《经济学动态》2007,(10):53-60
准确认识和判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是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的前提。本文在对全国十五个省中近百个乡和村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刘易斯、钱纳里和乔根森的分析模型,估算出全国、各个省、东中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并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概念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本文得出结论:到2005年12月末,中国的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约为4005.6万人。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人力资本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对缓解农村人力资源过剩与人力资本短缺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实现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的转化,必须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至城市。本文探讨了我国农业人力资本流动特点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同时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郁昭 《经济论坛》1994,(14):40-41
农业劳动力逐步非农化,这是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样一条道路。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格外突出。首先,农业劳动力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绝对剩余。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中国农业劳动力也有相当程度的相对剩余。其次,不仅农村有剩余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和城市化方针的失误,城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尽管现在看来城乡劳动力在就业选择上有某种互补性,但总的来看这是一对矛盾。第三,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一套工农分割、城乡封闭发展的制度安排,改革以来虽有若干突破,但农村人口的产业和区域流动(特别是城乡流动)仍受到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18.
身份转换、产业升级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渐进式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收入提高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应居于核心的地位.由于我国农村过于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及其过低的收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只能获得很低的收入,而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提高及市民化的实现又受到城市政府的财政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约束,这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渐进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分步骤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行业的渐进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刘福成 《经济师》1998,(8):65-66
内部消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刘福成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不仅来自目前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和今后的自然增长量,而且随着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农业部门还会不断再生出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论李纯英事物的发展一般都有其阶段性,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是超越还是落后于事物发展的阶段,都会犯错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有阶段性的,我们认清了其发展的阶段,才可采取正确的对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在处于何阶段?近来不少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