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非正式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政府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晶 《金融与经济》2005,(12):102-103
由于正式金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对融资的需求,各种非正式金融形式应运而生,但这些金融形式却并不是政府所期望的。本文从制度和信息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非正式金融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认为政府不应强制性地要求用正式金融取代非正式金融,对非正式金融可以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以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  相似文献   

2.
农村地下金融的经济理论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政府安排以外的金融活动被视为“非正式金融”、“地下金融”,在政策上也几乎等同为“非法金融”而被列入取缔的范畴。但实际上,这种地下金融在农村地区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近几年正式金融支农力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地下金融更趋活跃。本文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金融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也为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曾艳 《海南金融》2012,(5):71-74
非正式金融是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农村非正式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已被实证检验证明.文章从农村非正式金融动员储蓄、满足借贷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阐述了农村非正式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并对如何正确对待农村非正式金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农村金融分为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在农村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有相应的经济制度为土壤,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有相对的信息优势做保障,有正式金融的弊病提供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的退出、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收缩及职能的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的缺陷,使得我国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整体功能削弱,而非正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又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以及政府的打压而难以有所作为,农村金融服务呈现萎缩状态,不能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一方面必须调整正式金融安排的结构,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使非正式的金融安排能够有效发挥补充和辅助作用,从而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业资金的短缺,而农村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存在是对农村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的有力补充.本文主要从非正式金融兴起的原因、引起的社会效应以及针对非正式金融的对策建议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但金融支农力度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在如何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这一问题上,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被公认为是必需之举。本认为,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重构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条条框框,以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的适当结合为总体框架,在对有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非法金融予以坚决取缔的同时,对那些适合农村市场要求的、具有合作金融特点的“非正式金融”通过引导、规范,与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有机结合,以强化合作金融的基础地位;同时,应突出政策金融的支农主力军作用。而商业性金融,则只能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金融的形成机制分析——基于农村社区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际上,无论在哪个国家,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发展历史都远远悠久于正式金融制度,正式金融制度都是在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研究最初的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形成和起源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尚面临许多瓶颈,其中农村金融问题尤其令人关注.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着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败.但我围农村信用社不仅在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尚不规范,而且还受到了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缺失直接制约了其经营业务的开展;而农村长期形成的习俗与社会关系抵押等非正式制度因素以及衍生的非正式金融,则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农村信用社的非正式制度改革,加强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金融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正式金融的主要根源在于金融管制,某些形式的非正式金融可能演变成正式的金融制度,作为正式金融的一个竞争角色,它可能在解决城市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问题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非正式金融不能一概加以否定,但任其自由发展也不妥,必须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1.
从二元经济视角出发,以重庆市部分区县5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三种类型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并建立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户金融需求与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农村供给者、需求者及政府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提供针对性的农村金融服务,确立正确的区域金融需求,加快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创新,推动资源要素更好更快向农村转移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农村金融还存在正规金融机构协调度差、非正规金融机构监管缺位等主要问题.要使农存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需要完善正式金融机构,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完善的监管机制以规范非正式金融机构;扶持和培育农村,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发展机制,突破城市与工业发展的重围,从而开启一个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农村社区的视角,通过对非正式金融的系统研究,揭示了非正式金融的运行模式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刘玉平 《浙江金融》2006,(5):46-46,53
问题的提出 非正式金融(informal finante)也称非正规金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尽管金融监管当局不断采取强制性的取缔政策,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非正式金融与正式金融开始呈现分庭抗礼之势。世界银行在其《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安排了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的特别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大多是不成功的。在农村,能够从正式金融部门获得信贷资金的农户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个比例在非洲大约是5%.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也只有15%.而且这些贷款大多集中在少数大生产者手中(Pischke,Adams&Donald,1987)。  相似文献   

15.
特殊信任主义条件下的中国农村信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信用是通过自发的、松散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实现的,在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特殊信任主义系统里,农村信用的实施机制和信用保护机制事实上是在一个关联博弈中进行的。当农村非正式社会结构向正式社会结构转轨时,由于契约的法律执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交易范围的扩展诱致的信息不完备和非对称,使得关联博弈和信息完备性的基础逐渐丧失,仅靠声誉和关系交易的维系成本急剧上升,人格化交易面临规模不经济和信用风险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6.
跨入 2 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农业和农村面临全面转型 ,同时对金融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我国的正式金融部门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而与之相对应的非正式金融部门由于能很好的适应外部环境 ,在资金的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重要 ,但对于这些非正式金融部门却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非正式金融部门的巨大作用 ,并对其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议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引入关系型融资,可以为破解农村领域的融资困境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论文基于对关系型融资的内涵、效应、组织基础及外部环境等内容的理论考察和对农村金融运行特征的概括分析,进而提出,应将关系型融资的理念引入农村金融领域,充分发挥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这两种不同制度安排的比较优势,重新构建一个从农户——农村金融机构——非正式放贷人——农户之间的内生性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轨中非正式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传统的金融制度带有一定的非均衡性,存在着产权形式单一的缺陷,因此渐进转轨中体制外的增长得不到体制内的金融支持,这就必然催生出非正式金融。从非正式金融的将来发展来看,一部分具备了正式化的条件,有必要将其引入正规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部分非正式金融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金融系统及其变迁: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的并行双轨制是中国在转型初期的一种次优模式,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过渡。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成分可以看出非正式金融是其经济增长的一种路径依赖。并且这种非正式金融是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有效性来自于由“习惯法”所确定的中国社会固有的稳定性,私人部门所承受的来自外部的约束和激励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特殊的权力分配。但是非正式金融会产生逆向变迁,抑制经济的进一步的增长。中国所要做的是完善正式金融系统,恢复其在服务经济的功能中本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秦汉锋 《银行家》2006,(9):120-121
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相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强调的是正式约束只有在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正式制度的影响容易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人们着力解决或有效利用;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而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