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行民事法规中关于第三人代为清偿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我国司法实践中有第三人代为清偿理论,但与我国台湾地区、外国的立法,尤其是与我国现实的需要相比,差距颇大。主要对我国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进行梳理及界定,指出目前我国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最后采取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提出几点立法建议,以期突破目前司法实践的困境,从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
莫柳俭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8):262-263
中国现行民事法规中关于第三人代为清偿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我国司法实践中有第三人代为清偿理论,但与我国台湾地区、外国的立法,尤其是与我国现实的需要相比,差距颇大。主要对我国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进行梳理及界定,指出目前我国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最后采取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提出几点立法建议,以期突破目前司法实践的困境,从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3.
黄琨 《商》2014,(33):216-216
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虚拟性使网络侵权案件的司法管辖界限变得模糊,也使得传统民事司法管辖的基础受到动摇和冲击。通过对网络侵权管辖现状的评析以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理论学说的考察,发现在现有条件之下,僵化地适用传统规则和一般性地运用新的管辖根据都是不可取的。笔者试图从分析网络对传统地域管辖原则的冲击入手,传统的地域管辖规则在经过变通之后,结合中国的立法、司法实践,试图寻找确立网络侵权地域管辖规定的最有效可行的方案,以期用统一明确和合理的立法规定指导我国网络侵权案件关于管辖权认定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刘乐 《商》2014,(29):198-198
发回重审是民事二审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对发回重审的情形规定的含糊不清,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乱发回、滥发回等现象。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进行了修改,使其更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但总的来说。此次修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进行了重新规定。本文拟结合此次民事诉讼法的新规定对我国的发回重审制度进行简单分析,并从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优化审级制度以及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在国际商事交易中我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国际民事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国和美国经济往来甚多,商事纠纷时有发生,我国企业常常需要到美国进行民事诉讼。选择法院是在美国诉讼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标的管辖权是案件进入美国联邦法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本文着重论述了美国联邦地方法院的标的管辖权的理论、实践运用和最新发展,以期有助于我国涉外企业在美国诉讼。由于美国联邦法院的标的管辖权和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管辖权的规定很不相同,本文也有助于通过比较研究促进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仲裁的司法监督是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制定之前,仲裁的司法监督的主要表现于两种方式:一、对中国非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当事人如不服裁决有权在法定时限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对已经仲裁裁决的案件重新审理并判决;二、对中国涉外仲裁机构和非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一方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裁决时,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对强制执行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同审查原则进行审查,并作出驳回异议申请或不予执行的司法裁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行之后,中国仲裁制度发生了整体性的改革。在仲裁司法监督方面,废除了对国内非涉外仲裁机构裁决的案件可以向人民法院重新起诉的“一裁两审”制度,实行统一的“一裁终局、制,在保留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异议审查制度的同时,又新设立了对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的司法审查制度和对仲裁裁决申请撤销的司法审查制度。新的仲裁司法审查制度仍然保留了以国内非涉外仲裁机构的裁决和涉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采取不同审查标准的特点。对此,国内一些学者和仲裁界人士提出了批评意见。因题目所限,本文将不涉及这方面的讨论。本文仅就撤销涉外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商》2013,(18)
现行行政诉讼级别管辖规制下,基层法院承载绝对多数的案件负担,受限于基层法院的"权力地缘性因素",法院呈现"地方化"和"行政化"趋向,并因此而导致"司法不公"、"资源浪费"、"实效性缺失"等尴尬态势。立足于此,本文通过对当前的制度进行认真考究,剖析级别管辖"功能异化"之下的殇之场景,进而对现行"级别管辖"制度做出理性的审视和重构。  相似文献   

8.
张庆庆  詹亮 《商》2013,(18):230-230
现行行政诉讼级别管辖规制下,基层法院承栽绝对多数的案件负担,受限于基层法院的“权力地缘性因素”,法院呈现“地方化”和“行政化”趋向,并因此而导致“司法不公”、“资源浪费”、“实效性缺失”等尴尬态势。立足于此,本文通过对当前的制度进行认真考究,剖析级别管辖“功能异化”之下的殇之场景,进而对现行“级别管辖”制度做出理性的审视和重构。  相似文献   

9.
阮奕茜  胡昀 《商》2014,(39):214-214
对于死亡赔偿金制度我国法律在相关规定上没有统一规定。以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相似案情因法院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判决和现象。本文通过讨论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受害人的死亡赔偿在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达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避免出现“同命不同价”的现象,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统一性,提高法律在公民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 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2月1日正式实行。《规定》对法院受理和审判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的民事侵权赔偿案件作出了详细规定,使此类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司法实践成为可行。本文将简要分析现有的民事赔偿机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一、《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规定》给出了法律责任主体及归责和免责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董平 《商》2013,(3):145-145
2013年1月1日,新施行的《民事诉讼法》中首次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正式确立了我国民事程序法中的"帝王条款"。随着这一原则的确立,困扰我国诉讼领域的诸多问题有望得以解决。但遗憾的是,该法只在"总则"中作了一般性的原则规定,而在后边的分章中没有将此原则进一步细化,这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中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诚实信用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制度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商》2015,(16):259-260
视听资料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选择通过私自录制手段获取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案件呈上升态势。我国关于私录视听资料的立法经历了从否定到有限制承认的一个发展历程,拓宽了收集证据的渠道。但目前对于私录视听资料的立法仍过于抽象笼统,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此类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存在进一步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注意运用法律手段,及时解决各类经济纠纷,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笔看根据这种需要,结合审判工作实践,写下此文,希望对企业打好经济官司有所裨益。 一、管辖权问题。民事诉讼中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四大类。根据当前社会客观现实,地域管辖与当事人的利益更为密切。所谓地域管理辖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在各自的辖区内管辖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掌握地域管辖的规定,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是当前经  相似文献   

14.
或予 《中国拍卖》2009,(12):31-31
最高人民法院11月12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法律[2009]16号)。该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需要解释的问题,包括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变卖工作的管理、协调部门,评估、拍卖机构名册的编制及机构的选择方式等,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商》2015,(5)
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是行政诉讼法中极为重要的制度,对于当事人的诉权及权利保护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观看我国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可知,我国法院在很多方面都受制于行政机关的干预,从而导致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能公正审理。本文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现状,借鉴了国外的管辖制度,提出了提高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初审法院的级别、增加原告对初审管辖法院选择权等相关建议,旨在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司法拍卖佣金高、透明度低等弊端日益凸显,司法网络拍卖的出现为司法拍卖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院具有司法拍卖的权力,明确了法院自行组织司法网络拍卖的合法性。网络司法拍卖作为新型拍卖方式,若要取代传统拍卖的主流地位,还需要法律制度的配套跟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对外商投资企业(含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以下简称含代表机构)登记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应由哪一级工商机关管辖虽已有规定,但在执法实践中却存在不同的做法。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断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含代表机构)登记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级别管辖的有关规定。一、现行法规关于行政处罚级别管辖的有关规定行政处罚的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行政机关或组织之间实施行政处罚上的分工和权限。关于行政处罚的级别管辖问题,《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民事抗诉制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尝试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曲折发展,具有国家性、专门性等特征。但这一制度在内容规定上还存在过于概括,有的内容甚至缺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同时在理论上也有争议。在理论界主要是围绕民事抗诉制度是否违背诉讼法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争论,并形成了废除论、现时保留论等四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检法两家对抗诉范围的认识存在分歧,抗诉程序复杂,抗诉再审程序不完善,同级检察机关没有抗诉权以及检察抗诉权缺少措施保障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立法上原因,也有法院对检察监督权的非理性限制和检察机关对民事抗诉制度认识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民事抗诉制度在维护法律统一实施方面的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尽管我国民事抗诉制度存在理论上争议,在实践中还有困难,但民事抗诉制度建立以来,在维护司法公正,推进司法进步,维护司法权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事抗诉制度并不违背诉讼法理,与法院审判独立等也并不冲突。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民事抗诉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笔者结合制约机制,对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赦免制度历史悠久,我国古代的赦免制度萌芽于先秦,发展至两汉趋于成熟,古代的赦免制度是君权对司法的干预,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当前立法中主要规定了特赦制度,对于大赦制度未进行规定,同时对特赦制度的规定也比较粗疏,对司法实践不能起到很好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特赦制度进行研究,以期完善特赦制度的实体、程序规定来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3):233-234
作为保护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相关民事权益的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一新一旧、"分庭抗礼"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与司法目的,在适用范围上具有一定重合,因此,在实务中如何将当事人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避免程序不安定,提升对被害人民事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当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