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走过六十年历程后,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和市场化带采的挑战.对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以实践性为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力.首先要"实事求是",关注国情;其次要"以人为本",团结人民,凝聚力量;最后在舆论宣传方面要疏导互动,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逐渐形成和不断变化,同时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在生成新的社会认同,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成为了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认同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基本内涵可以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应该注重一定历史时代下的社会环境因素、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集体记忆要经过反复选择和实践等方面。在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提供了价值目标追求和人文关怀指向、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提供了行为动力和举措缘由、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认同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有着通过协调阶级、阶层利益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丰富经验,也有一些失误和教训。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同时批判地吸纳西方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发展经济,坚定维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社会主义共富的本质成为共识,激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团结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取得更进一步历史性成就。为了更好地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然要实施一系列措施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和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增强大众认同方面有着严峻的现实挑战。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认同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需要我们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负起自己在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蒙一呜 《魅力中国》2013,(32):11-13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极其重要。然而,在市场化、全球化的新时期,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却面临着外部和平演变的危机、国内利益分化导致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对推进意识形态认同的诘难等多方挑战。因而,我们应该全力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正确认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拳质,重点从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榜样示范等多个方面发力,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马克恩主义、社会主义认同,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就是要昭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是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的内在要求,是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陈甘霖 《发展》2009,(7):111-112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原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中轴线。在开放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价值原则的统领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意识形态具有整合功能、批判功能和教育功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社会思潮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等挑战,要以民生富裕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社会公平正义引导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党的作风建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9.
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信仰多元化等的态势,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培育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事关我国社会的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为此,要实现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与大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融合;坚持继承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时代精神诉求;创新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内容和形式,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导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指出认同与内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心理机制,并对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的认同与内化提出四点策略:强化思政课程教育;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营造良好校园文化;重视网络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各种社会问题的涌现将意识形态的安全推入学术研究的焦点之中。找出意识形态安全的存在特征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人民群众的认同、自身合法性的获得是意识形态处于安全状态的显著表征,由此体现出将维护人民利益作为重要手段来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价值浓缩和本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信仰及践行环节入手,不断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凝聚力、抵御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的太阳”,是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思的必然,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评价,因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同样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如何,直接影响全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效果。课题组以边疆民族地区的昆明医科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境遇下的文化冲突中,我国的本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传承;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全球化条件下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在全球化境遇中突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从而培育其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位普通大众都可以经过数字科技的转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链接,从而实现任何人都能提供和分享身边的事实和新闻,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型的发展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不断推进有利于自媒体的良性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自媒体平台影响受限等现实困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自媒体科学技术投入,掌握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动态,增强自媒体话语阐释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路径的探析,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首先要提高高校教育队伍综合能力,这是实现理论认同的前提;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这是理论认同的保障;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话语权,这是实现理论认同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关注入的生存境遇,倾情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情结所在."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的价值原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中轴线.在开放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价值原则的统领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20.
陈甘霖 《发展》2009,(5):93-93
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倾情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情结所在。“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的价值原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中轴线。在开放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价值原则的统领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