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综观苏联历史,采用综合的、抓主要矛盾的方式对苏联解体原因从苏共改革指导思想、政治体制、经济衰落、人民信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析.  相似文献   

2.
"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是苏联剧变中两个关键性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侧重于政权性质的改变,而后者则侧重于地缘政治的改变,不可混为一谈。通过研究"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于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探究可以转变一个思路——既从事件的总体性上把握,又从这两个概念本身分别来挖掘原因。苏联剧变是诸多因素"历史合力"的结果,究其根本原因,只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长期得不到纠正"具有"根源性"、"必然性"、"基础性"等特征。苏联剧变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综合分析苏联剧变的历史因素,可以得到对于我国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不断深化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苏联是能源大国,其能源产量和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苏联的能源政策不仅对其国内经济发展,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苏联能源政策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涉及面很广的问题。研究苏联的能源政策对我国制订能源政策,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下面对苏联能源政策的几个问题作一些粗略的探讨。一、苏联能源生产发展过程。苏联能源生产是为其总经济战略服务的,能源生产在苏联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苏联经济战略是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在七十年代,苏联和西方国家出于各自的内外需要,加强和发展了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七十年代上半期,苏联利用西方各国陷入经济危机,急于在国外推销商品的心理,大规模地从它们那里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从而形成了苏联历史上第二次引进高潮。一、引进西方技术的渠道与六十年代相比,苏联在七十年代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有显著的变化:从少量的普通产品交易发展为大量的成套尖端产品交易;从产品的硬件交易发展为软件交易;从一般的传统贸易发展为大规模的补偿贸易;  相似文献   

5.
为了发展我国同前苏联各国的经济关系,尽快打进独联体市场,我们有必要对苏联解体前后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 一、苏联解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苏联经济的历史发展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36年第二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的19年时间里,苏联人民在列宁、  相似文献   

6.
赵亮 《欧亚经济》2023,(4):76-95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视后苏联空间国家为其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优先方向,不断加强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从双边贸易、直接投资、移民等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普京执政20年来,俄在后苏联空间国家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国别看,对俄能源进口需求大、参与俄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对俄劳务输出较多的后苏联空间国家对俄的经济依附性较强,而对俄能源需求较小、与俄存在政治分歧的后苏联空间国家对俄经济依附性较低。从变化趋势看,后苏联空间各国对俄的经济依附程度不断下降,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出现加速。尽管俄对后苏联空间国家经济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俄主导下的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却不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原因是俄罗斯并不具备作为分工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容量和资本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雪景 《魅力中国》2010,(35):309-309
苏联剧变离我们已经近20个年头了,但是它将长期被关注。对于我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由其内部矛盾所引起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以及普通民众要求废除社会主义并代之以资本主义革命。而本文拟从特权阶层的角度来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能够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8.
1987年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重大突破,在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可以说,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正在发生模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苏联企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国家计划的单纯执行者,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当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从企业开始根本改造整个经济机制,而企业经营机制根本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则从简单的扩大企业对指令性计划的执行权。  相似文献   

9.
从学科范畴角度对苏联解体问题进行分析是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思考和借鉴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将有利于深化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的认识。"帝国"与"革命"范畴的使用,便于学界从历史比较的视角,从以往的帝国和革命现象中探寻大国兴衰的机理。虽然"民族主义"和"联邦制"问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素有争论,但范畴运用的细化显然有助于推进这一方面的认知深化。从社会学角度对于解体之前苏联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有利于避免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化论断,而苏联经济史的国外研究则拓展了对苏联经济模式本质与特征认识的关键性范畴。  相似文献   

10.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是与如何认识历史密不可分的,对历史认识的不同,决定了所汲取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不同。如何认识苏联模式"总病根",如何分析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决定我们从中吸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还将汲取什么样经验教训的大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如果坚持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维度去考察苏联解体问题,如果深入到苏联人民"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苏联模式的"总病根",就会发现影响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因素不应是领导人的背叛出卖,而应该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联自建国以来,在发展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与西方国家举办合资企业,是它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苏联对合资企业的政策和态度是根据各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苏联对西方开放政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书由苏联著名经济学家阿·格·阿甘别吉杨主编,这是一本有相当影响的专著,从理论深度论证苏联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以生动的实例剖析苏联经济管理的弊端,追溯改革的渊源,明确改革的根本问题就是经济管理的改革,就是改革经济机制。全部从“概论”着手,分“经营机制的理论基础”、“集中计划领导的经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存在着重要影响,也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其解体原因的探究。就目前学术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解体的原因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本文主要从研究苏联解体主要流派及研究方法、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期能够更从根本上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远东,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而又有待于开发的地区。它盛产黄金,从而使苏联成为第三产金大国和名列黄金持有国的前茅。它还拥有金刚石、铁、钨、钼、钛等七十多种金属的矿藏。煤的储藏量占全苏的34%。木材储量达220亿m~3,占全苏的20%。在四十年代,此地几乎谈不上什么工业。随着苏联西部地区资源的耗竭,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苏联越来越重视开发远东。从四十年代到1988年,苏联在远东的投资不下3000亿卢布,但是迄今为止的总产值却只有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3%。鉴于远东地区自给率低、与苏联西部交换的运距长、运输成本高,以及资金和劳动力都十分缺乏等原因,苏联决定参加国际分工,用国际的资金,主要是日本和美国的资  相似文献   

15.
苏联占领阿富汗之后,主要在两件事情上给予特别的注意:第一,向阿富汗抵抗力量发动强大而颁繁的军事打击,先后使用了“焦土政策”,“无人在”政策,“逐步升级”战术以及军事打击“多样化”政策,增加军事作战次数,扩大军事作战规模。企图一举摧毁抵抗力最;第二,由于苏联在阿富汗遭到了抵抗力量的顽强反抗,战争已陷入泥潭,因此苏联便把在阿富汗实行“苏联化”的政策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有步骤分阶段地予以实施,企图使阿富汗在政治结构、经济模式、文教系统、价值观念以及国防情报系统全盘“苏联化”,以达到既能继续保持对阿富汗的有效占领,又能使苏联十多万军队从阿富汗脱身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亚信息》2007,(11):F0003-F0003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强度物理学与材料学研究所是1984年从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大气光学研究所独立出来的,首任所长是当时的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B.E.帕宁博士。  相似文献   

17.
苏联模式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从列宁积极的"试错"式的探索到斯大林模式的成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教训应该是在苏共长期执政中,往往偏好于寻求一种捷径,最终导致了苏共的执政惰性,把苏联推到崩溃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杨东 《改革与开放》2011,(24):130-131
研究苏联演变的原因及教训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和复杂的学术课题,但无论从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还是从内因与外因的角度进行分析,意识形态因素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从分析苏联演变中的意识形态原因入手,汲取其中的深刻教训,提出了对抓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抵御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我国新疆地区的贸易对象有阿富汗、印度、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其中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为新疆主要的贸易对象.其贸易形式的多样性和贸易过程的曲折性决定了贸易独特的历史画面.与苏联之间的官方贸易在新疆时区外的贸易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直接影响着本国贸易额的变动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我国新疆地区的贸易对象有阿富汗、印度、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其中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为新疆主要的贸易对象。其贸易形式的多样性和贸易过程的曲折性决定了贸易独特的历史画面。与苏联之间的官方贸易在新疆对区外的贸易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直接影响着本国贸易额的变动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