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强调自身发展建设的同时,要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绥化学院立足绥化市,在推进"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中,相互依托,加强协作,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形成互动双赢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本文通过驻保高校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说明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是可行和必要的,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给出一些促进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只有明确自身定位,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甚至决策问题,才能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全力支持,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依靠力量。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地方发展战略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两个战略抓手。 相似文献
6.
7.
区域文化具有聚集性、独特性、区域性的特征。区域文化促进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引领区域文化发展,两者需要互动融合。地方高校要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中彰显区域文化特色,要在转变思想观念、策应区域需求、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以推进区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依靠力量。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地方发展战略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两个战略抓手。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增强地方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通过分析影响地方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双方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科研职能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本文仅就地方高校如何通过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找准定位是我国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又必须以其所在的经济区域为依托,并为之服务.本文就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发展定位存在的问题,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2.
推动经济转型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互动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教育战略。广西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发展也较缓慢,更有必要发挥高校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广西大学为例,研究高校科研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区域经济特色对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平台的打造,同时对二者的互促共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研究表明,宿迁学院坚持把“服务宿迁”作为发展第一战略,扎根宿迁大地办大学,着力构建校地命运共同体,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以陕西省A学院为例,分析了学科专业结构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互动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是:降低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增强办学自主权;加大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注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中行业的相关度等。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区域化和国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通过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理论研究、主要互动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是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并针对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提出共生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孙小林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3):42-43
<正>国家为何会密集出台如此多的区域振兴规划?可能会带来何种效果?国家又如何确保这些规划不被地方念经念歪了?3月3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程必定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2009年,众多区域规划的出台有抵抗金融危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在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区域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地域综合体,有其特殊的功能和结构。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集聚程度、疏密关系及其组合型式都存在着差异。但是,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显示。因此,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我们制定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开始双重转轨,在批判过去以牺牲效率目标为代价的绝对平衡观的同时,重新探讨了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原则体系,把效率原则或效率目标放在优先的地位,使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非均衡发展观。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圈层结构模式、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和梯度理论等一系列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也随之兴起和形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利益看我国地区的不均衡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区域经济格局 ,但也带来区域差距扩大。出现地域性差距除既有经济基础等因素外 ,主要是区域利益得失不均衡 :各地区制度非同步安排造成发达区域“先行者利益”优势 ;区域垂直分工体系下造成欠发达地区的双重利益损失 ;区域要素收益率差异造成区域差距扩大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