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史学观点认为中世纪是"黑暗年代",但一个暗无天日的年代是不可能孕育出璀璨的现代文明,中世纪并不都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年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斩断了中世纪与现代的根脉,现代西方文明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在21世纪“再现”,欧洲节日在重庆“狂欢”。因为这背后有一群军事历史爱好者,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去还原那段充满信仰和偏见、勇气和血泪的征战岁月。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世纪英国妇女的黄金时期问题存在三种观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是妇女的黄金时期;黄金时期出现在中世纪后期;中世纪英国妇女从未有过黄金时期。本文对前两种观点进行反驳,肯定第三种观点,认为从中世纪英国妇女的总体考量,黄金时期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英国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以博爱思想为指引,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基督教为教师提供圣俸,资助学生,改善学习条件;援建麻风病院,为病人供给住处;救济贫民,帮助朝圣者.基督教积极宣传并以实际行动行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贫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琦 《黑河学刊》2010,(9):61-62
中世纪,西欧与中国在专制制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欧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从专制政体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统治方式、政治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在社会形态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中西方封建专制的不同,从而使人们正确认识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宗教哲学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当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双重作用。中世纪欧洲神学曾经引起公众的强烈争议,对于持反对态度的公众而言,很多人将这一时期比喻为科学的"黑夜",科学被描述为苍白空洞,几近消亡,但这"科学的黑夜"却催生出近代科学的文明。人类的发展进步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即使思想与自由受到禁锢,也不能将人的思想彻底消灭,这就是"生命有限、思想无限"的科学精神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取得垄断地位,所有与基督教相悖离的思想都被称为异端思想,很多哲学家、科学家遭到迫害,但是人们无法理解中世纪之后欧洲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科学会迅速发展。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异端思想,这些思想使科学在实证的基础上自由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9.
空空 《中国西部》2009,(2):122-129
布鲁日有着小威尼斯的美誉。这里河道密布、古桥众多,城内的建筑大多依河而建,典型的哥德式风格散发着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味道。自中世纪保留下来的护城河、水道交织纵横,流淌着几个世纪的沧桑历史与古老韵味,跨越了城市的烦嚣与宁静。踏在路边的石板上,抚摸岁月的痕迹,仿佛能够听到那个年代的脚步声,悠远而厚重。河边,初秋时节,石板路上,身影矫健的骑车人告诉你,这个城市古老而不失活泼。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世纪西欧的战争史中,围攻战与城堡是两个难以割裂的基本范畴。面对当时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城堡,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堡,在抵御敌人进攻时仍然卓有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军事角度上不难理解城堡为什么会遍布中世纪的西欧。  相似文献   

11.
回到未来?——“9·11”后的国际秩序与新中世纪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9·11”事件给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出发 ,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新中世纪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观点 ,并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征 ,分析讨论了新中世纪主义对形成中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把握能力和两者之间的切合度。文章最后指出 ,“9·11”确实可以成为国际关系转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新中世纪主义指出了国际关系发展中民族国家遭到挑战的特征 ,但同时忽视了民族国家在应对挑战中联合自救的特征。冷战后 ,特别是“9·11”事件爆发后真正值得关注的国际关系新趋势是国际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魏亚光 《魅力中国》2013,(8):334-335
中世纪的西欧战争连绵不绝,加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状况。使骑士成为战场上杀伤力极高的作战兵种。讴歌骑士的历史与文学作品卷帙浩繁,但我们亦不能忽视了其胯下坐骑——战马的威力和作用。战马不仅是中世纪贵族骑士作战时的好战友,也是生活中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西欧中世纪战争艺术的代表。本文试以中古英格兰为角度,分析介绍战马的价值、品种、饲养和作战状况,深入了解、剖析其在欧洲人心中的形象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月21日,科技部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标志国家高新区吹响了自上世纪90年代成立以来第三个10年“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响亮号角。创新驱动是手段.是动力;战略提升是目的,是结果。我认为,国家高新区在既第一个10年“创业”的阶段之后,第二个10年“二次创业”,强调创新资源聚集和经济内生增长,是“创新驱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再制造是绿色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绝不是“翻新”,再制造产品也不能冠以“二手货”。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关键在于认识的提高和市场参与各方的广泛认同。虽然有着世界领先水平的再制造技术,而再制造业总产值偏低甚至产品常被称为“二手货”的有汽车、机床、工程机械、内燃机等领域巨大的保有量和报废量,而再制造企业“吃”不饱甚至举步维艰;有着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试点,而再制造行业还在喊“渴”甚至一张发票就绊住了行业的发展……。再制造,一个“舶来”的产业,一个在中国兴起仅十年的产业,一个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的产业,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就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可大体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从辨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述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特征;(2)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工与私有制对人的本质的“异化”;(3)通过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分析,阐述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伟大的长征所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再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具体内容,无疑对我们继续发扬和践行“长征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认识霍力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刘策  姚定 《东宇经纬》2000,(8):22-23
学生的负担,不管怎样划分,不外乎是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其中起决定意义的还是心理负担。导致心理负担的因素很多,而且来源、性质不尽相同。可能是来自社会的,也可能是来自家庭的;可能是来自学校的,也可能是来自学生个体的;可能是愉快的,也可能是不愉快的;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愉快的、有利的、适度的负担,  相似文献   

19.
经济危机植根于商品经济而自身触发于社会化大生产。 第一次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的人是西斯蒙第·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他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经济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他在1819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首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市民社会的形成是整个欧洲封建社会文明的转折点。以工商业城市的复兴为起点,商品经济取代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专制的社会结构。随着城市自治组织、城市法和城市等级结构的逐渐确立,市民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被城市法所保护,同时通过城市自治组织被整合为职业上分化、地位上分层、法律上自治的社会共同体,游离于封建主体体制之外的市民社会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