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国际上设计R&D税收激励政策考虑的基本要素,并对不同形式的R&D税收激励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不同角度梳理并分析了目前理论界对R&D税收激励政策效应的研究结果,并给出了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检验R&D对公司经营业绩的作用。结果显示,R&D投入整体上与公司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本文接着检验R&D投入的市场估值效应。我们发现,R&D投入与未来一年的股价变动显著正相关,而与同期股价变动不相关。跨期估值效应说明投资者没有在投入当年充分确认R&D的价值,他们在之后年度对这种低估做出调整。我们克服以往研究缺乏数据的局限性,为国内的R&D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的结果有助于投资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公司R&D支出的作用,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本文还为当前关于R&D资本化处理方式的讨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医改强化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政府医疗支出持续增加。而新医改以来不断增加的政府医疗支出对个人医疗支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新医改以来政府医疗支出对个人医疗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医改以来政府医疗支出对个人医疗支出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农村和低收入阶层的“挤入”效应更为明显。个人医疗支出增加一方面来自新医改对个人医疗消费需求的“释放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医疗负担上升造成的“增负效应”。新医改有效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但“看病贵”问题仍旧存在。为此,应优化政府医疗支出结构,创新政府医疗投入方式,建立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大病医保制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加重,严重挤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制造业发展前景堪忧的事实,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2009~2017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与R&D投入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入董事长金融背景这一中间变量。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会抑制企业的R&D投入;当企业董事长具有从事金融相关行业的经历,即企业董事长具有金融相关背景时,会加重企业金融化程度对R&D投入产生的挤出效应;此外,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相较于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来说,企业金融化对R&D投入的抑制作用更强。本研究有助于从微观视角去理解制造业企业金融化、董事长金融背景及创新水平的关系,并为政府合理引导制造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金融化行为以及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1990-2014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政府支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拐点出现之前,政府支出增加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当越过拐点之后,政府支出继续扩大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政府支出和金融发展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现阶段的金融发展依然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同时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显著增强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同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作用趋于弱化,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存在抑制效应,这说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使其难以充分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而经济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支出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逯东  林高  杨丹 《投资研究》2012,(9):67-81
基于政治关联视角,本文以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政府补助、研发支出和市场价值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创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没有有效地将政府给予的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上,政治关联尽管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政府补助,但却反而削弱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未能带来企业市场价值的提高,政府资源的配置存在严重的失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政府补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外部环境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原创厂商与模仿厂商的两厂商、两阶段古诺竞争平衡,深入考察了外部环境对政府补贴激励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说。基于2007-2019年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实证通过门槛面板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发现,政府补贴强度超过阈值(0.01)时,政府补贴对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呈现倒U型。金融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技术市场环境三种外部环境对政府补贴激励效果的调节作用模型结果显示,外部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挥政府补贴对创新的激励效果,呼应了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假说。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时,应准确把握政府补贴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发挥好撬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设定发生财务危机和经营正常两个对比样本组,经验分析中国上市公司CEO权力对财务危机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财务危机组,CEO权力越小,危机越严重;而正常组的CEO权力越大,经营绩效则越好。因此CEO权力大小是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且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而处于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的财务危机公司,其CEO权力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着差异,从产业的成长期到衰退期是一个逐步减弱的过程。因此本文认为不能否定CEO适度集权,应当选择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出发,运用1998-2013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政府投资、广义货币供应量、工业品销售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对民间投资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因宏观经济波动而发生变化。政府大规模、长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对民间投资兼具短期拉动作用和长期挤出作用,这种挤出作用表现为政府对信贷资源的挤占。然而,在政府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下,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拉动作用然后保持稳态。应发挥政府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和调节作用,在经济波动时期为民间投资输血造血,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产出,减少税收,并在经济运行良好时及时退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角度剖析了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和机制,基于三个假设命题构建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融资结构的关系模型,并运用2009—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一,融资结构对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业务的规模产生显著的影响,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对企业影子银行规模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外源融资相较于内源融资、股权融资相较于债权融资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二,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引致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剧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第三,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规模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与其融资结构的关系存在差异,国有、大型企业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占比高,影子银行化动机强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上升,影子银行化行为会因股东关注和社会舆论受到一定的约束。最后提出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民营企业政治联系、非生产性支出与生产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民营企业的特征变量之后,政治联系显著降低了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而在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政治联系的这种效应越明显。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生产性支出对企业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政治联系对企业生产效率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政治联系显著缓解了非生产性支出对企业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僵尸企业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探明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实证研究了不同强度政府补助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异质性影响,发现适度的政府补助有助于降低企业陷入僵尸困境的风险,但高额的政府补助则会明显加大该风险;产权性质、公司治理质量和地区市场化环境因素对适度政府补助的正面效应及高额政府补助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高科技型公司,高额政府补助加大僵尸企业形成风险的作用在非高科技型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僵尸企业及政府补助研究成果,并可为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及政府补助政策设计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频繁出现地方政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的现象,地方政府减持被理解为充实地方财政、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手段。以我国证券市场2009~2013年发生地方政府减持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地区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减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被减持公司特征的影响后,所在地区财政压力越大,地方政府发生减持的概率越大,并且减持规模越大。这意味着,当地方政府面临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时,会通过减持其持有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股票来缓解其财政压力。应警惕地方政府在减持过程中利用信息优势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实证检验了法律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和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和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而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和审计收费相关性不显著。这可以用审计质量溢价来解释,比起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明显的审计质量溢价,在审计定价时,法律风险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强有力的外部治理制度,政府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利用审计署对中央企业实施财务收支审计这一研究场景,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中央企业层面直接检验了政府审计与企业投资行为的逻辑关系。研究表明:政府审计能有效降低中央企业投资水平、提高中央企业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审计公告中揭示的投资违规程度越严重,政府审计的治理效应越强。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府审计的正面作用在盈余管理程度较严重、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较高、未建立规范董事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说明政府审计有助于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来实现其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第二次政府审计有助于强化第一次政府审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提供直接经验证据的同时,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审计以及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政策是微观企业经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不确定性会干扰企业预期、影响其经营决策。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企业为降低再融资风险,会提高长期债务比例;这种影响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暴露程度较高的企业中相对较大,在东部地区等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相对较小;相较于贸易、汇率和资本管制政策不确定性,财政、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长期债务占比的影响更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当关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给微观企业带来的再融资风险,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创新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再融资金融工具,营造充分竞争、高效运作、预期稳定的再融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企业内涵式的增长方式,并购是企业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在这两种战略之间进行权衡?本文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如果并购引起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则会对并购后的R&D投资形成"财务侵占",从而对研发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抑制作用在主并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会更加显著;按企业特征划分,这种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结果为基于边界条件的并购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实证证据,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相关战略变更和投资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低效企业即所谓的“僵尸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此类企业存在抑制效应;其驱动力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相关,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产生抑制效应的重要机制;数字金融更有助于减少低银行竞争度地区以及强政府干预地区的低效企业,这表明银行和政府在其中均担任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政府转移性支出是否会对共同富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构建了多维耦合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实证检验了政府转移性支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转移性支出与共同富裕之间呈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转移性支出对不同户籍类型、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存在不同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在获得较少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家庭中,福利依赖渠道表现出的收入效应占主导作用;而在获得较多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家庭中,人力资本渠道表现出的替代效应占主导作用。据此,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政府转移性支出资金分配机制来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