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邵宇佳  刘文革 《世界经济》2020,43(8):100-122
本文结合生产异质性理论在国际经济周期模型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三国动态理论模型并对理论模拟结果进行经验检验。理论模拟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增加值贸易始终可以传导经济周期,且随着双边贸易成本下降,两国经济周期联动性也会显著增强。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对增加值贸易采取滞后1期处理,或采用何种标准化处理,或引入何种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均显示增加值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作用并不稳健。这为一国重塑价值链或贸易格局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乃至经济脱钩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利用计量经济预测模型.从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两个方面定量地研究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後经济周期的内在传导机制的效应得到了增强,外在冲击机制的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动态单因子模型,本文就1996~2008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的周期关联问题进行了探索,结论认为:存在两种力量左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一种是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联系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收敛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一种是国内特殊的投资和消费模式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脱钩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从中国入世之后GDP国际关联的特征来看,收敛性力量更强一些;而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约58%可以由世界公共因子来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中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兵 《世界经济研究》2006,99(10):31-38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某些国家经济周期在波动过程中存在同步性特征。通过考察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两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某些历史时期具有较强的同步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这是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和前提条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美两国贸易和直接投资联系是经济周期同步性出现的纽带和基本传导渠道。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双方的经贸交流和合作,真正发挥两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文献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研究发现 ,世界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 ,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运动的内生形态 ,具有不同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特征。各种冲击的综合作用和特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周期的跨国传导生成了世界经济周期 ,在这个过程中 ,世界贸易和金融交易提供了传导的渠道 ,而“锁模”是一种重要的传导机制。本文的综述发现 ,制度和世界经济周期具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是央行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利率又是其重要工具之一,而作为晴雨表的股票市场也时刻反映着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研究利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很有实际意义.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证利率与股价之间的联动效应,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由美国主导的沿信息产业价值链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由于其具有的缺陷使美国新经济周期衰退过早来临。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也提高了各国经济活动的一体化程度,使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与美国同步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2008年-2010年期间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的以隔夜SHIBOR为标的的境外无本金交割人民币隔夜利率互换市场和境内人民币隔夜利率互换市场的联动效应,通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二元BEKK-GARCH(1,1)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研究发现:境内外市场之间无明显的报酬溢出效应;仅3个月期境内外市场存在显著双向波动溢出,其他期限均表现为境内对境外的单向波动溢出;动态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期限境内外利率互换报价基本保持同向变化,但关系不稳定;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事件对相关系数的变化方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产业周期波动大趋势与经济周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波幅明显大于后者。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周期波动与汽车产业周期性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汽车产业周期波动有明显的滞后性。金融政策与汽车产业周期波动有正相关关系,且能加大产业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汇率制度、利率水平、国际贸易、投资群体等方面,分析香港股票市场所处的宏观管理运行环境,考察香港和美国的密切经济关系,研究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的情形下香港、日本和美国股市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市场的动态关系依然存在;但恒指跟上证指并不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汇率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传导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进 《亚太经济》2002,(1):60-62
本文从分析汇率变化对国际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影响入手,应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阐明了汇率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传导效应。汇率波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直接性,但当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活动的动机和方向时,汇率的变动无疑是值得重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1978~200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概况及不同学者的经济周期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不同滤波方法,对1978~2009年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对产生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国际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与东亚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体系对技术转移所带来的技术空间扩散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进行分析,并对东亚地区技术扩散溢出的空间效应规律进行实证研究。东亚区域内多层次、阶梯发展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构成了一个技术扩散场空间,美、日阶梯式投资形成的国际制造业生产网络以及该地区技术供需主体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类似和文化习惯的相融性共同促进了产业技术的转移、溢出和渗透。  相似文献   

16.
尧慧君  何雅琨 《魅力中国》2009,(21):127-129
本文分别对我国股市、美国股市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协整技术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分析美国金融危机通过不同传导途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次次贷危机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金融风险传导到中国的传导途径主要还是溢出效应,即通过汇率的变化导致了贸易的变化从而进行传导,而在长期内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传导的季风效应并不明显,在短期内,季风效应同样存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兵 《亚太经济》2002,(5):7-10
经济周期同期性问题的研究是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形成原因和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刘宗鑫 《魅力中国》2014,(1):48-48,50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最终导致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本文研究了我国在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之下产生的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不断深化,导致中国内地与世界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随之发生变化,这种联动效应在金融危机的深化时期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从证券市场的发展背景,证券市场联动的机理以及相应的实证结果分析几方面对中国内地证券市场与世界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茜  王琼 《中国经贸》2009,(10):2-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国的金融危机也越来越容易传导至世界其他国家。这大大增加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也使得对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固定资本投资和净出口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周期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日本经济周期发展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源于投资萎缩和需求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