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概念辨析与方法演进分析,从城乡差异化人地特征入手,构建指标量化下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并应用于107个样本城市进行准确度校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城区概念中的实体地域认知日益深化,现有多类指标筛选法、遥感影像识别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识别法三类识别方法且具有差异化应用特征;(2)可从人口、土地、产业、环境4个维度选取差异化特征要素并确定指标条件,构建以实体地域为基础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3)借助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和统计数据,依次通过初步筛选获得城区初始范围,通过图斑功能、连接度、边界核查等判断获得城区实体地域范围,通过图斑占比、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分析获得城区范围;(4)在方法准确度校验中,105个样本城市的城区实体地域范围面积与同年度建成区面积平均偏差为21.2%,趋势线斜率为0.825,判定方法有效。研究结论:本方法可应用于全国各区域城市的城区范围识别,未来可在人口指标增补、统计精度提升等方面进行优化并开展镇区、乡村空间识别的延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是唯一反映土地城镇化连续变化趋势的指标,是监测土地城镇化趋势的首推方法。虽然全国层面土地过快城镇化趋势初步扭转,但各省、各城市差异明显,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超过同期水平的省市是未来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政策指导和路径依赖的现象突出。由最初的控制大城市发展,到后来的鼓励小城镇建设,再到后来多种城市发展思路的提出,我国城市发展路径总是局限在对城市规模的“大小’谜择上。而我国农村人口分流难、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工业化水平低的现实国情又要求我们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路径去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扩大上海人口规模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上海市对未来城市适度人口或合理人口规模进行了系列研究。在政府和专家之间不断磨合的基础上,目前大家对上海是否需要继续扩大人口规模正在取得相近的意见。前不久我们分别用多目标决策(P-S法)和经济适度人口(EOP-MM MODLE)进行模拟,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得到1800-1950万人口的结论。然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采,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地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决定了农村地域人口的流动方向.本文从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政策对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影响,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关系,研究认为农村地域人口流动虽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土地制度才是影响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的地域与功能──城乡交错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相互作用的不断加强,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逐渐了一个特征,结构及功能十分独特的新型地域实体。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该地带的认识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城乡交错带来命 过渡地区较为科学,并结合北京市的实例,对该地带的划分原则与方法进行探索,就城乡交错带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消除,农村低收入人口成为脱贫攻坚结束后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群体。低收入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如何准确理解并科学界定低收入人口,识别低收入群体特征,调整各界对低收入问题的认知差异,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和关键问题。既有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对低收入人口如何界定等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基于发展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学视角,对低收入人口和低收入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两者蕴含的多重理论逻辑与政策意涵进行阐释,认为低收入人口识别作为一项长远议题,不仅要服务于近期的防止返贫和相对贫困治理,也要定位于推动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长远目标。在梳理当前农村低收入人口政策实践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强化对低收入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对标中高收入群体适度扩大监测识别范围,深化对低收入群体生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与自然性地理分布特征的认知,构建高效联动的监测预警机制,以及加强制度和政策创新等举措,助推低收入人口跨入中等收入行列,为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16日发布的《北京社会建设蓝皮书》调查显示,在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的背景下,北上广三地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依旧较高。北上广吸引大量外来从业人员流入的现象,并不会因城市人口控制政策而出现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城镇人口规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良  彭艳 《农村经济》2006,(9):102-104
本文认为我国小城镇人口规模呈现出总人口规模太小、内部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地域差异大规模偏低等特点;进而指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建制镇标准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完全转移、乡镇企业布局太分散、管理制度的限制等;最后提出修订设镇标准扩大镇域规模、打破乡镇企业的社区特征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立足体系全局规划城镇人口规模、推进制度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大力指导下,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生育水平得到有效调控,人口素质稳步提高,人口结构逐步优化,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逐步缺失,在分布、民族、增长、年龄、教育和从业结构上还存在不足,提出增加人口规模,优化人口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分布,增加南疆、边境一线的团场人口数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中重庆人口规模有序扩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统筹城乡配套综合改革,不仅仅是解决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问题,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了由于人口规模导致的重庆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舍理的现状.并针对重虎城乡统筹改革难题,从人口布局、产业结构、农村土地流转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入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娅 《农业经济》2022,(1):76-78
城乡融合加速了城乡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增加。农村迁居人员作为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其能否实现稳定就业是其融入新环境的关键。促进农村迁居人员就业,需从主观努力和外部支持两方面入手,一要增强农村迁居人员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二要优化城乡融合政策、社会、文化环境,为农村迁居人口顺利就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肩负着西北边陲屯垦戍边使命的一个特殊组织,成立50多年来,人口在总量规模、产业分布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呈现出特殊的变化特点,而兵团人口的变化对兵团屯垦戍边使命的履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必须树立人口发展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以优质的产业集聚人,保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1995-2011年的人口及经济总量数据,定量地测算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规模及空间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并引入了城市位序度指数以及HHI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呈阶段性以及中等城市层级规模演变显著的特征,龙头城市人口集聚功能不断增强而经济集聚功能趋于降低,表现出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不对称的发展趋势,值得思考。同时,1995-2011年,城市规模演变符合位序规模,人口规模呈中心城市垄断分布,经济规模呈现均衡分布,但是就两者发展趋势而言,城市规模及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布都趋于合理。城市空间结构还呈现出空间极化、轴带指向、区域差异及圈群集聚等特征,最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发展的一些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受区位条件、土地级差收益和城市经济辐射的影响,多年来城市郊区耕地被大量征占,因此该特定地域耕地保护问题不容忽视.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SPSS软件为手段,分析影响佳木斯市郊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化水平和耕地保护政策是影响佳木斯市郊区耕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要做好郊区耕地保护工作应从调控土地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以及加大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等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基础设施与人口耦合机制的理论基础之上,以东北地区30个收缩城市为例,构建基础设施和人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水平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综合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2)二者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稳定增长状态,研究期内除鸡西耦合协调度略有下降,其余城市均呈现上升趋势,基础设施滞后型城市占比逐年下降,且除鸡西和牡丹江外,其余城市基础设施滞后数值全部有所下降;(3)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地域分异特征显著,城市之间极差程度逐步缩小。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较低的城市则主要分布在省际交界处或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并非农村人口落户城市背后隐含的大量新增城镇人口的公共福利成本问题,而是部分农地"进入"城镇后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人地钱"挂钩的城镇化,就是要在测算城镇新增落户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来合理确定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这一政策的本质内涵,是要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与布局调控,而其落脚点,还在于解决好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使其一部分可用于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而其定居地点的选择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方法]文章以安徽省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和5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Arcgis三维可视化和SPSS回归分析研究了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时空路径及定居意愿。[结果](1)安徽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模式已形成较显著的差异性,皖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稳定型,空间选择集中于周边大城市,但分散性显著;(2)皖中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稳定型,空间选择形成合肥市和长三角2个中心聚集区;(3)皖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开拓型,空间选择以省外为主,集中于上海市、浙江等区域,近年人口回流趋势明显。[结论]安徽省农村人口定居意愿选择依次是村庄、县城(城市)、省会城市、乡镇和省外城市,影响农村人口定居意愿的因素为年龄、子女上学地点、村庄产业类型、村庄设施配套、村庄景观风貌。建议加强县城(城市)、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承载农村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县城(城市)、乡镇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有助于城市内劳动收入更加平等吗?本文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人口收入差距视角,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和相关城市层级宏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扩大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这一影响在不同收入阶层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人口间基本显著存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更倾向于参加非正规就业,导致劳动收入低于城市人口,同时在就业过程中数字经济对农业转移人口存在就业歧视;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资本生产率上升、产业智能化、产业结构转型挤压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对劳动收入,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反而加重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人口间的收入差距。本文认为,政府应积极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数字技能,在引导数字资本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有效破除户籍壁垒、公共政策供给不均的制度现状,以缓解数字经济引致的城市内劳动收入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也逐渐显著。人口的研究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东三省为例,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2010年六普人口数据,通过构建一种对人口进行空间化模拟的数学模型来模拟东三省各市人口,并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数学模型能够较为精确的模拟出东三省大部分城市人口数,但对于个别特殊城市人口模拟误差略大,因此,在进行模拟时针对结果准确的城市可直接使用本文模型,对于特殊城市应相应进行参数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