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得税》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了企业会计制度中利润表债务法的所得税核算方法,是我国所得税会计的一次重大改革。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及负债的定义及确认条件。在采用资产基础法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时,需根据评估结果,参照新会计准则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的方法重新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评估值;在采用收益法评估时,为简化处理,可将资产基础法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评估值作为溢余资产处理,不再单独预计未来期间新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准则2006》实施后,评估师在采用资产基础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时常面临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处理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一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能否以账面值列入评估结论;二是评估中如果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注意的问题;三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评估处理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前部分城市燃气企业账面存在递延收益科目,其核算内容主要是城市燃气的初装费.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预计负债核算,初装费核算也存在于供暖、供水和排污的企业。  相似文献   

4.
递延收益是指企业尚待确认的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由于递延收益科目在企业日常活动中不太常用,故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现把递延收益科目的会计核算及有关所得税的纳税调整与列报浅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实施以及国资委、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监管文件的要求,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应用越来越普遍。在收益法评估中涉及到非经营性资产(含非经营性负债,下同)及溢余资产的界定,有时候非经营性资产及溢余资产金额占企业整体评估价值的比例很高,  相似文献   

6.
递延所得税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源于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同时,应调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2014年2月17日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明确规定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浅析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7.
探讨股权评估中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增值涉及的递延所得税项问题,对保证估值的公允性,合理确定交易定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范经营业务风险至关重要。本文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评估事项为例,从标的企业及并购企业两个层面出发,对采用资产基础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中,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增值是否应同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处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似文献   

9.
付春 《财会学习》2014,(12):59-61
正一、"递延收益"科目在会计准则的应用演变"递延收益"科目最早出现在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中,出租方在核算中增设了"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主要核算企业由融资租赁业务所产生的应收而尚未收到的融资收益总额。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2001)》中,也涉及"递延收益"科目的使用,主要包括: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收入、特许权费收入、高尔夫球场果岭券收入及包括在商品售价内的服务费。根据2006年10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递延收益"  相似文献   

10.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有利于理解递延所得税费用及所得税会计的核算.  相似文献   

11.
目前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被广泛应用。本文笔者结合实践提出了在采用收益法评估时应注意几个"匹配"原则的应用,如收益与资产匹配、收入和成本匹配、负债与资产匹配、现金流和折现率匹配、预测期与企业性质匹配等,据此检验和修正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2.
企业负债价值评估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企业负债账面值与负债公允价值是两个不同的价值概念,简单套用审计核实后企业实际负债为评估值,在很多时候可能存在高估或错估负债价值的情况.并对资产评估中负债的概念、负债评估的类型、负债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负债会计计量和价值评估的主要差异以及负债价值的评估方法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递延收益”科目作为一个新的科目,虽未在《企业会计制度》和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但公用事业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已逐渐开始使用。本文浅谈对该科目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中规定,企业可以以各种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在投资时,放弃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评估确认价值)记入“长期股权投资”帐户,按其帐面净值冲减原资产价值,放弃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帐面的差额,若为损失(即评估减值)应依据谨慎性原则,记入当期“营业外支出”;若为收益(即评估增值)则应按增值额的33%记入“递延税款”贷项,按增值额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至于递延脱款如何处理(即应交所得税是否交纳、何时交纳),需在将来处置该股权投资时,根据其处置结果分别情况处理。现以下例具体说明其帐务处理。  相似文献   

15.
徐明 《新理财》2006,(4):52-53
资本运作离不开价值的评估。企业的总价值等于负债和资本的价值之和,也是所有资产的评估价值之和。在等式上,企业价值等于资产的评估价值减去负债的评估价值,或者评估后的净资产,因此,许多资产的交易价格都把不低于净资产作为最后的底线,国资委还专门发文件,要求国有股转让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一般按照公允价值或者摊余成本等进行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会存在暂时性差异,进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均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正确合理的进行金融资产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处理应当成为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金融投资类企业财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谈递延税款备查帐的设置和登记韦晓梅,谢中东,官庄人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要求企业在增设“递延税款”科目的同时,还要设置“递延税款备查登记簿”。有些同行对此深为不解,认为既然已在帐内设置“递延税款”科目具体...  相似文献   

18.
现行法规定,企业产权变动对资产进行评估,应按评估确认值调整帐面值。对于固定资产,规定按评估确认的重置价值与原帐面原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值与原帐面净值的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递延税款”、“营业外支出”科目;按两之间的差额,记或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这种调帐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按评估确认的重要价值作为评估后固定资产的原值,在国宝资产明细帐上要对照评估明细表逐个进行登记调整。实践中,这种 调帐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适用范围小,仅适用于重置成本法。固定资产评估方法中还有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这两种方法不存在“重置价值”问题,无法按“评估确认的重价值与原帐面原值的差额”调帐。2.调帐工作量大。既要调整固定资产明细帐中每项资产的原价和累计折旧,还要重新计算年、月折旧率和折旧额。3、采用电算化核算,调帐后(跨年度)单项 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将从此消失。4、评估增减值每年中提或少提的折旧费用无法从帐薄中得到直观反映,不便于纳税调整。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中所得税的处理,已有较多讨论,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最后大多数评估师选择了披露具体处理方法,以供报告使用者参考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无奈之举.到底是何原因导致此种状况,笔者希望作进一步探讨. 近期,笔者同事又提出类似问题,看来评估界颇受所得税问题烦扰.其遇到的案例情况如下: 某集团拟转让A公司股权,A公司为林业公司,拥有较多的房地产,因房地产购置时间较早,目前增值较大,企业将部分出租房地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并按公允价值入账,计提了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如何考虑房地产价值对所得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新会计准则和新税法体制下,税法和企业财务制度的差别较大,资产负债表中有关事项的税务规定和会计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新所得税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步骤是先确定资产负债表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之外的所有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并根据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和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相关要素就会计处理和计税基础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