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2005年我国政府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调节浮动汇率制度,到2006年7月人民币升值了约3.66%.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国际间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市场视角: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 自200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较上一年度有明显增加,当前人民币汇率更是呈现"加速跑"的态势.继2006年11月27日突破1美元兑人民币7.85元关口之后,12月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再度大幅上涨,升破7.83关口,报7.824.这意味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3.5%.2006年11月以后,人民币汇率已10次创下汇改以来新高,累计升值400个基点.  相似文献   

3.
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截至8月31日,1美元兑7.56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达6.78%.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机制改革措施的推出打破了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从事实的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转变.在新的机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会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出现浮动.  相似文献   

5.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然而,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实际运行态势上看,经过制度改革初期的大幅贬值后,人民币汇率在近10年的时间跨度里始终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始终维持在8.3:1左右,而且其波动幅度不足±1%.因此,人民币汇率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在实际上已变成为一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相似文献   

6.
薛燕 《集团经济研究》2007,(36):463-464
一、中日两国货币升值背景分析 1、人民币升值情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如图1所示,汇改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举升破7.6:1关口,为7.5951元人民币对1美元:2007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两年累计升值10%,如图2所示,2005年7月6日,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00:7.5040,截至2007年8月21日,日元兑人民币为100:6.4262.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现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也从即日起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此举在国际上得到了积极的反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7月21日,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巨大压力以及出于国内经济健康发展考虑,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承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1999年与1992年相比,企业数量增长了2.16倍,技工贸总收入增长了34.2倍,利润增长了16.69倍,缴纳税金增长了45.58倍.到1999年底,总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625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其中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有119家,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有45家.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不断升值趋势.特别是从2006年1月4日起,随着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的调整,人民币汇率波幅明显扩大.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趋势下,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各银行机构设计并推出多种外汇理财产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固定收益类外汇理财产品,这类产品投资收益固定,投资风格稳健;一类是浮动收益类外汇理财产品,收益因投资挂钩标的物不同而有高低差异.挂钩指标包括石油、黄金、股指等,预期收益高,需要投资者有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就"人民币质押与远期购汇"理财产品的设计、操作程序、收益确认等方面作些简述,特别是对收益的跨期确认,在会计处理上进行阐述,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