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产业城市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群经济带的外向型产业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均有很大增强,表现在城市间的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综合服务业等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日趋活跃。从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城市群连绵带发展的阶段与发育程度来看,长江流域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经济带已经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功能联系的较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2.
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分析数字科技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机制。以长江经济带44个城市为样本,利用熵权法测算其数字科技发展水平,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2004-2019年样本城市数字科技驱动转型升级情况。结果表明:数字科技与经济转型升级存在发展惯性,且数字科技是影响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其驱动作用具有一定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中游城市具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对上游、下游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未显现,短期内甚至产生抑制效应。为提升数字科技发展水平、发挥其驱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要继续深化数字产业化、强化产业数字化、优化人才战略体系、细化区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DEA-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2008—2018年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和影响因素识别,分类探讨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创新效率呈现持续降低、平稳波动、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上游、中游、下游资源型城市创新效率时序变化情况存在差异;经济增长水平、外资利用度、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以及区位条件是资源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影响因素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存在异质性。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教育水平、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摆脱资源依赖、加强环境规制的方式可以提升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4.
建设长江经济带资源配置中心,是南京立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切实路径。本文从经济实力、创新动力、枢纽地位、产业发展、金融水平、政策支持等6个维度对比分析南京建设长江经济带资源配置中心的优势和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要在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力点,努力建设成为连通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链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长江经济带资源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开发已久,但东、中、西部存在梯度差异,对整个区域发展不利.为发挥长江流域整体优势,缩小地区差异,本文对开发战略进行了新思考,提出了可行的战略措施,体现了协调、联合、一体化的思想,对长江经济带开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英辉 《经济论坛》2020,(3):108-114
以长江经济带3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市综合经济指标,利用熵值法衡量38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区域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是一个整体,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资源优势等不一样,要实现其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实行分段开发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汤鹏飞 《时代经贸》2007,5(11X):82-83
长江经济带在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上具有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不过其产业集群发展中却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集群等诸多问题。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唯有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以及加强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9.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引入复杂网络确定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城市,并结合威尔逊模型和场强模型测度科技型人才聚集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呈多层级“核心—外围”区域分布;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辐射范围、辐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地,给出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分布情况及辐射效应强度,并据此对相关区域提出优化人才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汤鹏飞 《时代经贸》2007,5(11):82-83
长江经济带在自然地理条件扣区域经济上具有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不过其产业集群发展中却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集群等诸多问题.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唯有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以及加强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在莱茵河经济带的区域协调和产业升级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着水资源缺乏、航运运力低、区域创新缺乏协同机制等问题。针对我国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提出支持城市群进行创新、建立新流域监管协调新机制、发挥企业和公众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5—2015连续11年面板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各地理单元2020年生态文明水平;引入VAR模型从内部维度探析三大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贡献度;采用GWR-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探讨外部维度下影响因子的空间溢出效应及预测。研究发现:①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水平的区域差异依然显著;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经济边际增量减少;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渐由三省会组成的增长极向外辐射扩散;成渝城市群经济环境矛盾突出,制约其生态文明建设。②经济社会发展(ECO)对生态环境保护(ENV)和资源环境状况(RES)的冲击呈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趋势;生态环境保护(ENV)和资源环境状况(RES)对自身冲击的响应灵敏性不高,归因于长期污染物的累积;生态环境保护(ENV)与资源环境状况(RES)互相冲击出现了正对立的响应步调;生态环境保护(ENV)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ECO)。③净初级生产力、经济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对生态文明水平呈正向影响,山体高程与生态文明关系由负相关向正相关逐年演进;经济和交通刺激对生态文明的边际作用明显降低,一定地势条件与良...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当前,在地方权益的支配下,上游地区采取的仍是以单纯追求区内经济发展为主的开发方式,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仅是中央政府,导致上游地区生态功能恢复缓慢、新的破坏仍在继续,这样的现状使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带与生态屏障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列系统,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系统中研究,真正实现“在发展中共建,在共建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长江经济带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值和低值集聚现象显著,"高高"集聚较稳定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有向分散的趋势发展;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两个阶段市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在两阶段由第一阶段的负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财政支出在第一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负效应作用,经济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两阶段都起着正效应作用,两阶段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正效应都为最大,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正效应作用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代表区域,其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切换、经济增速换档进程密切相关。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论文从保障支撑、绿色生态、品质品牌、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6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个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呈现出从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维度表现看,除了江苏在六大维度上发展相对均衡,其他省份在各维度上的测度结果呈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再次验证了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均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3—2018年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属于低密度、高效率、严格等级的网络类型;上游地区以成渝为典型代表的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中游的武汉和长沙两个城市的中间传导角色不断强化,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处于核心动力源地位;小群体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板块成员之间发生重组,2018年形成4个定位明确的小群体,分别为"双向溢出"板块、"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据此,从区域协同创新角度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宁西铁路与京沪铁路沪宁段相连接,促成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形成。双陆桥经济带在长三角经济的极化和辐射以及长三角经济与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是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动力轴"。双陆桥经济带发展对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消费空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三角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际可达性变化的研究并结合针对旅客的消费问卷调查,分析了城际高速铁路对4个城市不同类型消费空间的影响。引入消费空间场强公式,探讨了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前后长三角地区消费空间的重构,即4个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的消费吸引力变化。结果表明:城际高速铁路对城际文化娱乐、休闲消费空间有较大影响,对实物商品消费空间影响不大;苏州和杭州在区域中的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场强上升。  相似文献   

19.
根据要素的形态特征及功能作用的差异,影响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形成的要素可分为自生型要素(系统)、再生型要素(系统)、牵动型要素(系统)、制动型要素(系统)四种类型,这些要素的作用各不相同,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