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解读,论证了实施该项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对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后,文章认为,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铃章 《发展研究》2010,(10):32-35
2005年以来,天津市、四川省作为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省(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路子,取得了一定经验,形成独特的运作模式。本文通过对两种模式运行机制、特点的分析,研究其对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土地整治方案编制、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集体土地产权调整与登记、宅基地复垦、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值得借鉴的启示和经验,提出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项旨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演变成了一场“农民被上楼”运动,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从该政策实施的背景、动因入手,对政策实施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阐述在当前加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民被上楼的根本原因及严重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剖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内涵,阐述了增减挂钩的工作重点,通过分析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与美国土地发展权转移政策,分析两项政策的共性及差异,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两项政策本质上都是土地发展权的交易,但在产生背景、运作流程和实施效果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为了解决规划分区制度的刚性,我国和美国分别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土地发展权转移政策,但由于两国制度环境的差异,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国选择了一种以市场和层级相结合的混合型治理结构,而我国则选择了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层级治理结构。虽然两项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规划分区制度的弹性,但现阶段,美国土地发展权转移政策在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和耕地保护效果方面均优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相似文献   

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速,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却存在着闲置浪费的现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现实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以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在实践中,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进并不顺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偏离了该政策提出的初衷。因此,必须对这些问题追根溯源,探求解决之道,以推动增减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何勇 《经济改革》2010,(11):4-5
据报道.一场“农民上楼”运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各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并存,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实施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是缓解“建设与保护”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周建生 《经济师》2011,(6):38-3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具体地讲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简述"农民上楼"发展现状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入手,分析了"农民上楼"运动可能给农民带来的伤害,并从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推进"挂钩"政策健康运行的要件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结论认为"挂钩"政策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尤其是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值得关注。在中央政府日益重视农民利益保护的背景下,"挂钩"政策试点要减少数量,放缓批准节奏,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建筑节地"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导致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如何节约用地.就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贯彻“建筑节地”理念.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占用耕地状况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包含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进一步理顺当前的规划评价体系,引出国土资源规划战略,探索使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第一步的可行性。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国土开发中经济、社会、环保的要求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利用体现出来,对于适合开发的国土集中开发或增加开发强度,对于不适于开发的国土加强保护,直接服务于国土资源规划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控制。  相似文献   

13.
封山育林这一传统的造林方法在建国后经历了确立、倒退、恢复和稳定发展四个阶段。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相比,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兼具,且能将这三者有机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一致的显著优势,是一种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造林方法。当今,由于以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封山育林在我国扩大森林资源的途径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完善措施、深入研究是加快封山育林步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提出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要求,集体土地的隐性流转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存在. 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只能通过征收为国有的方式上市流通,理论界褒贬不一,但赞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者居多. 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背景,结合典型理论和实践中的试点模式,提出制度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许嘉巍  刘惠清 《经济地理》1999,19(6):101-104
本文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因素分析,确定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长春市建设用地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6.
对农村土地产权实行"国有民用"的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国有"就是把所谓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与城镇土地一样的国家所有,"民用"就是其归农民和其他民事主体长期使用.通过修改相关法律和建立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和城乡互动的良性机制,是实现土地"国有民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河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补充耕地,解决建设用地需求须开展建设用地整理。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总结了建设用地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用地整理的方向——重点整理农居点用地。在河北农村建立类似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以解决村庄土地闲置和宅基地超标问题,实现农居点用地逐步缩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扶持旧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加强开发区的清理整顿,调整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从投入产出水平、区际关系、载荷容量、人地关系等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从效率水平和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耦合协调性组织内容,并结合均方差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评价体系既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公平与效率、制度安排效应,也能用于检验区域系统内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实用性强;②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呈现出的特征: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复合生态系统处在低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空间特征——分异明显,其中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最为明显,而区域四分法大体呈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③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相对注重社会公平而忽视效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其投入效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可持续演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孙长忠 《经济经纬》2008,(3):103-106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理论是土地征用过程提出的重大命题。据此命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应该突出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征地合理补偿机制。应该从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贴标准、正视征地行为等方面完善征地制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