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7月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崔英锦博士的新著《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这部著作是作者采用教育人类学独特视角与研究方法,在进行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力作。相信这一成果的问世,不仅对朝鲜族文化传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也是有意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厚,但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理论研究薄弱、从业人员素养整体偏低、产业化保护不足等问题,应动员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多种力量,开展工艺美术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工艺美术产业化保护力度,强化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高校教育环节,让工艺美术文化更好地为黑龙江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马红梅 《时代经贸》2012,(14):31-32
平谷民同剪纸源远流长,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而升华为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平谷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平谷地区剪纸艺术的起源是为避邪除疫、祈福美化,体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北方剪纸特点的平谷剪纸,利用言传身教、图谱记载和艺术品本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平谷的地理环境特点,使平谷剪纸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教育相结合,开设剪纸技能培训确保工艺传承;利用比赛、展览、交流,推动平谷剪纸文化的进步。从而提高认识和创新加快平谷剪纸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景德镇的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千年的陶瓷发展历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景德镇陶瓷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保护和传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简要分析了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并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提出了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创新既是大学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又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学图书馆具有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功能和服务功能,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促进自身文化建设、加快校园文化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繁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欣 《经贸实践》2016,(1):222-22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自产生、发展已绵延千年,历经了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儒家文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不断变化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是其传承千年的根本原因;儒家文化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是其传承千年的主要原因;儒家文化与统治阶级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其传承千年的直接原因;儒家文化构成了人们日用伦常的世俗观念,潜移默化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是其传承千年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艳 《经济师》2023,(1):130-131
陕南地区之所以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其源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其处于巴蜀、荆楚、秦陇、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为此,形成了独具陕南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统。这些民间民俗体育长期流传于民间,展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或劳动,是人们精神面貌的体现。文章基于陕南地区民间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进行探索,并分析产业化发展以及融合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藏羌走廊主要是以藏彝走廊的岷江上游区域为核心,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源远流长的人文积淀。在现代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发挥藏羌走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走廊经济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实现民间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王风晨 《经济论坛》2014,(11):16-20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因为主流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发展不能背离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精神塑造相结合,文化精神塑造依托文化产业,同时提升文化产业的品位;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以文化整合为前提,以文化创新为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灿烂的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积极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加速地发展,很多传统文化都被忽视了,甚至陷于流失的境地.因此,在当前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象,以及要怎样抓住机把新媒体技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申亚丽 《大陆桥视野》2014,(18):124-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或民间传统,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农村乡镇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的加速,花鼓灯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村乡村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其社会存在基础日渐萎缩,艺术神韵的消失,稳定性的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传承正面临主体断层,缺乏外部环境支撑等。文章从全民的保护意识、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畅通民间传承渠道、花鼓灯艺术专业梯队的建立与完善、地方高校的传承、地方政府的扶持等方面探讨了当前花鼓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雕刻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木雕艺术.但是就当下的环境来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手工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木雕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木雕艺术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对木雕艺术的起源、木雕艺术特征进行了介绍;在木雕的传承方面阐述了传统技艺传承以及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在木雕的发展方面主要介绍了木雕市场化发展、木雕专业化发展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木雕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述龙狮运动文化的内涵、传承价值以及发展现状后,分析了龙狮运动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的许多问题,指出要实现龙狮运动的文化传承及龙狮运动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和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宣传与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龙狮培训和竞赛体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积极培养龙狮后备人才,同时,深入加强对龙狮运动、传统武术等文化的研究,积极推进龙狮运动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建立龙狮培训基地,积极探索龙狮运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和龙狮运动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这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在海内外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有非常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执政党思想作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千村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比比皆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正逐渐变得模糊,传统建筑文化面临着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为视角,通过分析建筑文化发展现状,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关于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现代建筑文化创新发展的策略,以期达到新型城镇化同步和谐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具有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保护好、传承好民族特色文化,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若干策略,希望能够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基础,因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概念及相互关系的阐释,针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期望民族文化通过高等民族教育得到更好的发扬.  相似文献   

19.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需要建立起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社会机制,这些社会机制至少应当包括社会评价机制、政府引导机制和保护机制、法制机制、传播机制和教育机制、创新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可以吸收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经验,先建立起政府引导机制和法制机制,通过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的作用,逐渐提高全社会对于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评价机制和文化创新机制.这几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7,(2)
知青文化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初期发展阶段中的特殊产物,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政治和经济的特征,也形成了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独特文化形态。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和历史反思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知青文化再次成为亲历者和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知青文化的主流精神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且知青文化的开放性和传递性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因此,需要我们对知青文化的历史和传承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从知青文化出发,论述了知青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并详细地分析了知青文化的精神传承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