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桐  岳文泽  夏皓轩  熊锦惠 《经济地理》2022,42(2):11-17+73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中国区域发展管理的重要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充分践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面临科学支撑不足、尺度深化不够、实施保障不强等问题。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基于“要素—空间—功能”的思路构建了一个科学性、精细化和可操作的省级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框架:首先,建立了一个“双评价—三类空间划定—主体功能权衡”的分区方案,强化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科学性;其次,在空间尺度上,将传统县级单元深化到乡镇(街道)尺度,满足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再次,统筹了上位规划功能定位、三类空间结构、区域协调的综合考量,提升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可操作性;最后,在此基础上,依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结果提出未来区域发展差别化引导与管控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2.
樊杰  周侃  陈东 《经济地理》2013,33(1):1-8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文章结合近年来中科院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围绕国土开发的学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阐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对人文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于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尝试开展的综合地理区划,以及纳入面状形态完善点—轴系统理论和利用三种功能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研究与实践表明,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推动学科建设及提升支撑应用需求的能力,是比较合理的学科发展方式.未来,按照十八大在国土空间格局中提出的“均衡、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区、格局”等主题词,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发挥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渐迈入跨域联动、共享资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我国也开始了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阐释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其次,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研究了其逻辑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行动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行动实践进行剖析,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行动实践进行分析,科学研判了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实践的不足与差距,绘制了我国典型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要素矩阵。结果表明,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优化创新创造生态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产业协同生态圈,是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重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以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为统领和基础的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应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以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为统领和基础的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应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区域财税治理历经七十余年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财税政策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释析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建立、发展、完善、创新的变迁过程和扶持型、倾斜型、建设型、创新型的演进路径,厘清央地财政关系、强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税费法律制度的内容取向和协调性、渐进性、连续性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域共同体、府际关系、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利益格局的动力机制;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关系视角,提出了强化"财权适度"、规范"精准定位"和明确"效能政府"等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深入推进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相比差距仍较大,公共服务领域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文章在分析深入推进西部开发的宏观背景和评价西部开发战略实施成效的基础上,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开发所需要的战略转型:从之前的"打基础"阶段逐渐转向"巩固基础"和以"富民"为核心持续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从之前实施的总体性政策转向更加明晰的差异化区域政策,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开发策略。同时,划分出三种政策类型区,即重点经济区、重点扶持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便在空间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差异化的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8.
王鑫 《经济师》2010,(9):28-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不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贯彻实施,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立足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走向,着眼于经济地理学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正确理解和建构中国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首先,在讨论地理学发展战略、阐释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研究重点应从模拟和预判走向调控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未来国土空间体系优化调控应成为地理学前沿命题。进而重点讨论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的5个创新方向,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科中人口地理学的回归和振兴;做大做强政治、社会、文化地理学;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国土空间体系优化的辅助决策方法论。中国地理学战略研究、国际代表性杂志和美国战略的主题词的比较表明:我国同美国战略的提法基本一致;美国战略研究同现实中国际发展前沿不相同;我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且与目前现实发展的国际前沿有明显的差异性,创新地理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具有现实基础和客观需求。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与人文地理学发展规律在科学内涵、建设任务、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在科学内涵上,...  相似文献   

10.
识别问题区域是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背景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空间管控和区域治理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76个县级单元的第一产业比率、负面清单涉及农业的总频次及主导产业频次等指标,描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业发展概况及其特征,采用一般指标识别和聚类分析方法识别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问题区域,以期协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四类功能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农业及畜牧业占人均GDP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防风固沙区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将面临更高的农业产业调整压力;四类生态功能区内的贫困县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维护型与水土保持型地区须承受较高的扶贫压力,防风固沙功能区内的县级单位须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应当整合横、纵向的政策与资源,推动政策协同及区域合作以实现高效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11.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区域治理: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涌现,日益呼唤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开展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调与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区域合作。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治理不完全,区域内多元利益相关者在治理主体结构中缺位或虚位。通过新区域主义视角的评估,显示我国的区域治理实际上是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合作。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适时推动区域政府管理走向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12.
产业链稳定性关乎区域产业和经济竞争力的保持与提升,链上企业只会依据自身经济利益目标协调其内外部市场关系,无暇顾及整个区域发展的全局需要,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在明确产业系统内各部门间关联关系以及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资源动态赋存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地方、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及政策,通过优化产业链结构、占领产业链高端以及有效实施产业链招商等途径对区域产业链加以治理,确保其健康稳定运行。基于现有文献成果,对产业链治理内涵做出理论探讨;结合调研所获数据,分析连云港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地方政府参考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区域管治的新探索:厦泉漳城市联盟规划战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克华  陈仲光 《经济地理》2005,25(6):843-846
文章基于对福建省厦泉漳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的分析,运用区域管治理念,提出组建厦泉漳城市联盟的概念模式,并从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旅游等方面,探讨厦泉漳城市联盟运作的战略构思。  相似文献   

14.
谢宏  徐金发 《经济地理》2007,27(2):235-239
浙江的民营经济与家族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浙江省非上市家族企业和深交所中小板浙江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浙江家族企业普遍处于高度家族控制下,家族控制则进一步造就了企业在形态、规模和绩效等方面的地区差异。家族企业当前的关注重点和优势在于资产方面,但企业的综合能力还需要强化。浙江家族企业正朝着控制权开放和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这个过程将比较漫长而艰难。  相似文献   

15.
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卓凯  殷存毅 《财经研究》2007,33(1):55-65
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如何克服现有行政区划障碍与解决各合作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两个难题”是保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解决这两个难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资源配置或产业分工的问题,而是要建立合作的制度基础。文章尝试从“跨界治理”的视角,借鉴欧盟的跨界治理经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基础,提出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跨界治理体系,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发展观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树立和落实了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因应发展观的演变,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在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驱动力量。我国新近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必将在人文与社会因素的深化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五个统筹”的经济地理研究、新型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研究等四个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生态型区域治理是现代社会新型的治理模式,贵阳市花溪区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根本转变,调动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态素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指出全球化再造过程中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界研究方法的巨大变革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通过对美墨加协定、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东亚一体化RCEP协定的研究,论证了区域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RTA本身与WTO是否一致,梳理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的争论,得出北美和欧盟的区域主义是全球化的“绊脚石”,更多是替代作用且具有防御性,而东亚的区域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垫脚石”,发挥互补作用且具有开拓性,RCEP在内容上是WTO的升级版,在范围上是WTO的降级版,中国未来在WTO改革、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将担负更大的使命,通过新区域主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治理与改革,从“外围”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制度转型脉络下中国区域空间生产逻辑及其研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梳理了全球化时代区域"产业空间"的崛起与国家政策变革及治理回应之间的关联,并指出区域与城市在快速变动的全球形势下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在于,能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制度约束条件做出迅速的"在地制度调整"(local institutional fix).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型时期"真实的经济"在时空上的运行轨迹,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与空间生产的层级镶嵌特征,剖析了在"大规模制度变迁"情境下的区域空间生产逻辑,认为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区域发展与其衍生的系列空间问题应关注于更广泛的"制度转型脉络"与"区域角色".  相似文献   

20.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及其治理机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科 《经济地理》2011,31(10):1692-1697
伴随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地区间产业发展的协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受体制环境以及地方政府单体利益追求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迫切需要优化区域治理机制,增进区域协作。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实证对象,在揭示其一体化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定量方法详细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并提出了推进产业协作的治理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