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运用SPSS数理分析软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从产品质量、要素质量、产业增长方式和产业运行质量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4年中部六省饭店业发展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部六省饭店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资本要素效率、劳动力结构合理度、生产要素组合效率。通过聚类分析,中部六省可划分为饭店业发展较好、发展中等两种产业发展层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江西为龙头带动中部饭店业发展,同时依托湖北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实现区域饭店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测度中部六省2000、2005和2010年的工业区域分工强度、行业专业化强度、合作潜力和空间联系强度,探讨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导致的空间联系变化.中部六省省际工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均呈现不均衡发展特征,山西工业分工程度较低,湖南、河南较高;湖北省际合作潜力最强,山西省际产业间合作潜力较弱.中部六省省际空间联系逐步增强,湖北与其他五省空间联系最强,山西最弱,但其增长最快.中部六省需深化省际工业分工,山西需逐步增强与其他五省的工业分工,湖南与河南应将分工向更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产业扩散,并加强与其他四省的空间联系;改善省际交通运输条件,打造无障碍物流和通行区,降低空间距离的消极影响,以湖北为轴心,加强湖北与安徽、河南、湖南的工业合作.  相似文献   

6.
商务成本是企业在投资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本文根据对商务成本内涵的理解,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商务总成本、要素成本、交易成本等方面,对江西的商务成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模型的中部六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部六省的环境污染治理相对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环境污染治理相对有效性存在很大的差异,环境治理投入产出结构有待优化,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本文通过"投影"分析得出各省份环境治理相对有效性调整后的投入产出规模,以期为各省份改进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部六省对外开放态势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六省的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与全国乃至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对中部六省对外开放状况有个准确全面的把握和评价,文章对中部六省的开放度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蒙燕 《经济师》2014,(1):65-66
文章通过对2007-2012年中部六省的对外贸易规模、外贸商品结构、外贸依存度等指标的测度,分析了中部六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探求了中部六省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国家实施的中部六省外贸支持政策给出了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在我国地理分布上承东启西,因而中部崛起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部各省会城市的发展既对本省经济起决定性影响,又对区域经济产生联动作用,故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结果和六地相关政策的对比,梳理了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现实差距及差距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9,(1)
文章分析了2018年前三季度中部六省的房地产投资运行情况以及2018年前三季度山西省房地产投资运行情况,并对山西省房地产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1993年~2003年和2004年~2009年外商在中部六省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研究结论表明,影响外商在中部六省直接投资的因素在逐渐发生变化,未来一段时间累计FDI、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优势、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将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部六省吸引外资的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引外资是中部六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对中部六省吸引外资影响因素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采用1995年~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对其吸引外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一期的人均消费支出、外商投资总额、制造业职工人数及固定资产投资对本期外资流入具有正效应,而上一期的出口额及制造业平均工资对本期外资流入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珂  金声甜 《经济地理》2019,39(1):182-191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部六省高校R&D经费投入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部六省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从其R&D经费投入、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方面研究中部六省高校R&D资源配置状况。研究发现:中部六省之间,高校R&D经费投入与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中部六省高校R&D经费投入不足,强度偏低;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支出结构存在偏差,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过低,对原始创新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6.
刘敏  黄蓓 《经济论坛》2010,(9):123-125
随着"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中部地区吸引外资数量越来越多,对中部区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部6个省的数据研究中部地区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为中部地区利用外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案例地,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定量测度2000—2016年考虑环境效应的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水平,基于ESDA模型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镇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演化驱动因素及异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0.5679,0.5913]要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0.5849,0.6141],城镇化效率东—西方向上递减,南—北方向上呈倒"U"字型格局。②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全局表现空间集聚分异特征;局部上城镇化效率H-H集聚区分布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演化,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浙江舟山、台州和安徽安庆、池州。③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可有效解释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格局演化,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效率影响在江苏扬泰、安徽铜池表现更为强烈,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沪苏杭的城镇化效率影响具有局部优势,而科技水平对浙江舟台地区存在较弱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经济、社会、城乡统筹、人居环境五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加权变异系数对河南省2002—2012年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演变过程分析,同时分析了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总体缩小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2)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两点一带三片"空间格局,以郑州-济源为极点向周围递减;(3)高值市域辐射带动作用弱,核心城市郑州首位作用不突出,中心功能不明显。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在利用AHP分析法以及嫡技术对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认为河南省、湖北省为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中部六省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在进一步探讨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空间基础后,根据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空间结构系统的构建应以7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一级发展极核,以八大跨区旅游圈为基本旅游延伸面,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长江旅游带等跨区域的旅游经济带,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