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引入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探讨,并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央行对经济的预测能力,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汇率制度等方面讨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提出了当前建立一种通贷膨胀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共存的"混合体制"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2.
<正>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既有的研究表明,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供应量目标对于保持价格稳定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中国当前货币政策遇到的问题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之前所遇到的情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是非常重要的两大经济要素。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超发而引起的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按照通货膨胀的定义,其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中国国内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央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推出了四万亿救市计划。虽然四万亿救市计划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中国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了解这两者的关系有助于中央银行制定更为合理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研究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运用VAR模型分析得出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直接影响很小,但是外汇储备变动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变动1%将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0.003%。货币供应量变动1%将会引起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0.009%。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在使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冲销时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侯英 《财经界(学术)》2010,(10):107-107
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本文基于货币角度,通过分析我国历史经验数据,时货币供应量与CPI变动趋势及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物价走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工具(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剑桥货币供应方程和货币供应量形成的指数体系,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对我国近三年来显性、隐性与综合通货膨胀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国综合通货膨胀较大,显性通货膨胀较小,隐性通货膨胀较为明显,为爬行的通货膨胀,不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显性与隐性通货膨胀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具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并针对单一显性通货膨胀,提出增加有效供给,抑制需求增长的治理方法;针对单一的隐性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的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复合型通货膨胀,需要采取扩大短线产品生产和进口、调整产业结构、动用国家储备,控制货币发行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90年代以来的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的物价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性运动是引起物价周期性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但没有稳定物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价水平的周期性运动。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放弃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而逐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还在最优货币政策框架下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及其实现条件,最后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货币决定与国际传导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主要从货币供应和国际传导两个角度解释本轮通胀。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工业品生产者价格和进口价值、消费者、生产者平均价格和进口价格及消费者、生产者平均价格和进口价格的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是货币供应不仅影响国内需求,而且通过国际传导影响国内供给,从而使得近年来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量的弹性远小于1。政策含义是接下去的货币政策制定需要预期国外的经济形势,并重新估计货币政策对通胀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当前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货膨胀制是一种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下,中央银行不再借助传统的中介变量如货币供应量或汇率,而是基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来努力实现价格稳定。通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名义锚。虽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的取得能力己经大为提高,但宏观经济数据的可信性和及时性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如CPI指标不够全面,反应过于滞后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尚未运用周期性、系统性预测程序对通货膨胀等进行预测,在有条件预测建模方面仍不具备条件,因此,就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检验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与上证综指存在长期均衡,利率是股价的Granger原因且短期对股价的影响较强,货币供应量对股价影响稳定;通货膨胀率和股价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陈宇 《商》2013,(17):373-373,371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政策导向从4万亿救市转为紧缩以及之后的稳健,伴随着货币政策的实行,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也随之波动。本文通过选用2009年至2013年4月的月度数据,对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来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导致物价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货币发行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在降低物价水平的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造成负面的影响;GDP与CPI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引导的关系,伴随经济的增长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物价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4.
万莹 《致富时代》2010,(9):18-19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它在减低通货膨胀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增长、增强中央银行透明度和责任度,提高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的可信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满足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关条件。但可通过对货币框架政策的调整,来逐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靠拢。  相似文献   

15.
<正>对通货膨胀的准确而快速的预测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一个基础,这是因为货币政策操作存在的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使得政府运用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力存在不确定性,而且事后的控制容易造成经济剧烈波动。为将通货膨胀消除于萌发阶段,保证经济平稳发展,中央银行迫切需要找到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越来越多,外汇占款已成为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超量的外汇储备加大央行对外冲销操作成本,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加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探讨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关系的同时,简要分析了当下外汇储备影响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并就此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探讨除了政府的强制干预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地调节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本文以2001年到2011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以及CPI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基于VAR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包括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得出了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存在着很大影响的结论,并在此结论上,结合我国历史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其中广义上的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最大,对此,货币供给变动尤其需要谨慎。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抑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却有一系列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毛旭东 《商业科技》2013,(31):190-190
中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其中广义上的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最大,对此,货币供给变动尤其需要谨慎。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抑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却有一系列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M-F模型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内在冲突,即固定汇率下的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货币总量目标制下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的矛盾,得出正是这种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冲突,使得中央银行为同时实现内外均衡而最终实行单一目标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