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4):30-32
文章根据青岛市2013年的统计资料,对青岛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青岛市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18hm2,生态承载力0.515455hm2,总生态赤字为3.66hm2。人类活动严重超出了青岛的生态承载力,造成青岛人地矛盾严重,其中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最大,青岛目前以消耗资源存量作为发展的代价,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2.
孙百灵 《企业导报》2011,(20):147-148
本文以内蒙古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内蒙古人均生态足迹为6.55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4.0121hm2/人,反映出人类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温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相对指标法和生态可持续指数法对温州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州市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表现出强不可持续性。据此,就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为温州市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作为咸宁市温泉酒店环境影响评估工具,以进一步了解温泉酒店本身对资源的运用与效率。对市内4家温泉酒店调查及计算,结果显示皆以C温泉酒店的生态足迹最小,显示出其在单位面积、能源及水资源使用上有较好的效率。整体而言,想要减少温泉酒店的生态足迹,应着眼于加强酒店利用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能源足迹总量在1978-2007年之间增加了4.49倍,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煤炭和原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能源生态足迹显著增加;本文选取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GDP、能源强度作为能源足迹影响因子,通过与世界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能源足迹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影响因素解释作用各不相同,针对我国能源强度的解释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习勤  张春 《价值工程》2013,(36):10-12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相关分析以及灰色预测模型对江西省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江西省的人均生态足迹比2001年增加了68.05%,为2.2366hm2/人;生态足迹与GDP、城镇化、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口的相关系数均在0.94以上;预测得2012年江西人均GDP生态足迹为3659.247hm2,2019年为1798.4273hm2,即未来江西发展的不可持续状态将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测度指标之一.本文将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使用北京市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等数据衡量了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总需求为3853.8万公顷.约为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23倍;人均生态足迹为2.51公顷,高于其生态承载力.北京的经济发展尚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使用北京市历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1995年到2005年期间北京市生态足迹规模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足迹的最终需求、流入量与流出量都持续增加,农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生态足迹部门构成呈下降趋势,其他部门均有所提高;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使生态足迹有减少的趋势;最终需求变化,是引起生态足迹增加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未来,北京市产业发展落实三二一的发展方针,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后,能够更好地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倡导创意农业、技术创新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碳足迹相关经验对水足迹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的理论模式和操作经验,归纳了生态足迹、碳足迹所涉及的重点理论内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其经验,结合水资源的属性和特点,对水足迹评价理论进行相关思考,在水足迹评价的方法学、内容和步骤、需重点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分析提出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佛山市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佛山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提出了能够促进该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燕  刘弘 《民营科技》2008,(3):114-114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重庆市2005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量与其生态承栽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该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客观评价,进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疆的土地面积位居全国之首,地域广阔,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生态问题较为严重,虽然多年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人口、资源和生态的矛盾在可持续发展中日益突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更多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影响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新疆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新疆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态足迹核算方法研究中俄两国贸易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2003—2012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为样本,对两国在该时期内贸易生态足迹的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俄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耕地、水域和林地的生态足迹,从俄罗斯进口林地、水域和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在中俄贸易中,中国长时间处于贸易生态盈余状态。中俄贸易使得中国间接地利用了俄罗斯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缓和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应进一步深化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优化进出口结构,以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29):45-47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14年喀纳斯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得出喀纳斯景区2014年各类型土地的生态占用情况,最後根据生态盈余看出喀纳斯景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2014年喀纳斯人均生态足迹为11.729514,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56231,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而由于喀纳斯景区的生产性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是不能增加的,所以提出只有相应减少生态足迹,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减少赤字状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公共交通日益成为城市出行的主流和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政府亦出台政策鼓励其优先发展。基于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以北京市的两种公共交通方式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能值分析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2005-2010年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生态足迹。测算结果表明,2005-2010年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生态足迹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率约为12.3%,其中轨道交通增长率持平于客运增长率,地面公交增长率高于客运增长率。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生态足迹主要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多而增大,但其占北京市总生态足迹的比例较低,表明北京市公共交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该进一步推动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含水生态足迹方法,在测度2005-2012年首都圈、长三角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首都圈和长三角生态足迹的水平及其变迁。结果发现,长三角除人均生态赤字之外,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生态效率均大于首都圈;在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两个指标上,首都圈内各省(市)的差距较之长三角更为悬殊,且省(市)际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长三角的省际差距则在逐年缩小。此外,对比中心城市的表现,北京市拉低了首都圈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而上海市则起到了拉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William提出。生态足迹或称为生态空间占用,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主要计量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6,(14):106-109
文章将生态足迹理论引入到了绿色建筑评估中,利用生态足迹减量这一指标来统一衡量绿色建筑在各个方面的生态表现。详细阐述了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环境保护中以不同量纲来衡量的生态贡献统一到一个量纲——生态足迹减量。这样将有利于直观的比较不同方面在生态方面的贡献大小,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的生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3年的数据,应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定量评价了该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达1.6421 hm2,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为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了基于能值分析的房地产建设项目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以此来分析房地产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并以长沙市某房地产建设项目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建设项目产生了2 107hm2生态足迹,承载效率指数大于1,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最后,提出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减少项目建设物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实现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