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格局,反映了生产要素所有者在社会分配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当前我国初次分配总收入中,住户部门所占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文章从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居民财产性收入偏低,以及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我国初次分配格局失衡,及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文献综述 对于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已有文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如朱国林等,李扬和殷剑锋,方福前等。这些研究主要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角度分析了总体收入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事实上,居民收入经再分配后在国民收入中的所占比重与初次分配格局密切相关,因此,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于提升居民家庭收入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就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根据历史数据来看,2001—2007年,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8年至今,江苏劳动者报酬占比呈上升趋势。通过与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占比以及其他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仍然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收入挤占劳动者收入、江苏产业结构特殊、江苏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等。提高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建立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江苏产业结构,提高江苏劳动力素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4.
聚焦“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居民消费”的传导路径,构建收入分配情形下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微观机制模型,可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通过收入分配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基于199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关于收入分配的中介效应,且具体表现为遮掩效应,即收入分配 “遮掩”了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直接效应,致使总效应有所下降;金融发展通过规模性收入分配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分时期、分地区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充分支持金融发展会通过改变收入分配而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观点,也揭示出可能存在更大的正向机制尚未纳入研究视野,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已成为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融合新古典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功能性分配理论的劳资分配一般模型,分析影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造成我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过低的原因,有助于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是“十三五”时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离视角,本文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上升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劳动收入占比是影响中国基尼系数的重要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在劳动收入占比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在劳动收入占比对规模性分配格局的链条中,财税政策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相应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等措施优化功能性分配格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扩大国内消费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借鉴FRB/Global模型的通胀预期理性修正技术,构建我国消费测度的通胀预期理性修正模型,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因素可知,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预期修正模型可较好地解释我国消费现实。通过收入对消费影响程度增加,通胀预期上升,但居民仍然出现储蓄意愿增强和消费下降,以及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与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表现出的负相关的信息,对居民消费约束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当使增长成果为全社会大多数人所分享.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近年来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U型规律相符,而产业结构转型、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冲击则是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2—2004年的资金流量表可得出: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总体水平较低且逐年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企业特别是非金融机构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低水平的劳动收入占比会导致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导致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企业是初次分配的主体,应通过在企业内以劳动产权的形式让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途径以提高其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10.
魏志魁 《全国商情》2007,(5):4-5,94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急剧下降。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支出预期,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税率,改善消费设施。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旅游消费水平是潜藏在人们意识里的客观存在,是潜在旅游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探讨意向性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能为旅游需求的预测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提供参考依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价值。以长沙市区居民的随机抽样数据为基础,采用交叉分析和卡方分析方法从人口特征和现实旅游消费水平两个方面探讨意向性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沙市居民意向性旅游消费水平较高,意向性旅游消费水平与学历结构、家庭人均月收入、现实旅游消费水平正相关,但年旅游意向花费在性别、年龄和家庭结构方面出现分异,单次旅游意向时长与性别、家庭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12.
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消费与失业率、收入与失业率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失业率分别是收入、消费的格兰杰原因。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受到收入的重要影响,要想提高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是一个最根本的途径,但旨在增加他们收入的短期性政策,其效果并不明显,要从根本上建立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商品物流和信息流通、更新消费观念等,特别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是迅速的,但是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下降。真正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把依靠外需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才能使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作用。利用江苏省1993-2012年的数据资料,从宏微观角度分析了收入增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者报酬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效应,其促进消费的长期影响明显高于短期影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4.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统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历年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视角对1994-2008年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消费率、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等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认为,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但仍主要表现为出游者人数的扩张;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属同步型消费,农村居民属于轻度早熟型消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对于提高其国内旅游消费率作用较大,但提高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对于提高其国内旅游消费率作用更大;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非基本消费比重依然较低,消费层次还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和探亲访友等基础层次上。  相似文献   

15.
依据相对收入假说理论,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联动效应,分别研究相对收入假说构架下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棘轮效应",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的"示范效应"。基于农村居民消费存在这两种效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旅游需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选择1994-2008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不仅受自身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收入弹性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其旅游消费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显著的不可逆性,"棘轮效应"明显;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有显著的"示范效应"。此外,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对旅游消费有"挤出效应"。因此,在继续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旅游消费的同时,可通过培养其良好的消费习惯、建立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正面示范机制,发展农村旅游休闲消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根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常规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加大二次分配中居民福利的占比、降低基尼系数,启动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食品和衣着是居民基本需求的重点,交通通讯和居住可能会成为未来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因此,要实现消费结构升级,需从拓宽增收渠道入手,把握居民消费热点,刺激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9.
居民消费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否能够降低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预期。本文对湖南省1990~2012年度城镇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居民消费与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财政民生支出的增加并未带动居民消费增长。而这种"挤出效应",根本上源于我国改革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使居民资产投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意愿逐渐增强,改变了居民的理性预期,使资产投资收入从暂时性收入定性转变为持久性收入,进而带来了消费的增长。股票和房地产作为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其价格上涨带来了我国居民资产结构的巨大变化。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际2005年6月至2007年11月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0LS方法和广义矩方法(GMM),分析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的居民资产结构变化,以及对居民消费带来的冲击。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居民消费影响显著为正,房地产市场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