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轩友莲 《时代经贸》2007,5(12X):57-57,59
城镇失业女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劣势,在社会转型时期她们面临着许多交汇点,被“边缘化”。她们整体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偏低,思想保守,难以调整自身知识与技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自身的发展,也给政府失业调控政策的正常运作带来障碍,对她们在就业再就业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可为失业女性的就业再就业提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失业调控体系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2.
促进“再就业”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我国再就业的严峻形势,从再就业的方向、制度设计、岗位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再就业应坚持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对弱势群体建立就业托底机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通过发展非公经济、中小企业、非正规就业、鼓励创业等方式开发就业岗位等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则会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的影响。失业保险制度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由于失业保障制度具有保生活、促就业及防失业的功能,所以针对当前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将其促就业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这对于解决当前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文章从加强失业保障制度促进再就业功能的必要性入手,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倩 《当代经济》2006,(18):16-17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城市中存在大量的下岗失业女工,如何帮助她们顺利实现再就业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再就业劳动市场上存在的缺陷,同时提出合理而有效的政策建议,帮助下岗女工实现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城市中存在大量的下岗失业女工,如何帮助她们顺利实现再就业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再就业劳动市场上存在的缺陷,同时提出合理而有效的政策建议,帮助下岗女工实现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期失业人员的求职意向为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公共就业服务视角努力寻求鼓励与促进长期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有效措施。本文针对公共就业服务现状及鼓励长期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现实性和有效性的需求,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就业与再就业促进措施及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健全失业保障制度以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泰萍 《生产力研究》2006,(11):151-153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失业保障制度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以促进就业再就业功能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寻求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2005年劳动就业工作回顾(一)2005年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取得显著成效,预计2005年比上年同期增长9.4%,大大超过年初经济增长8.8%的预测。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在各级政府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预计能够超额完成全年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任务(表1)。表12005年就业任务完成情况万人时间1~3月1~6月1~9月1~12月全国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059581090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0258390500帮助“4050…  相似文献   

9.
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该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失业现状、未来就业的前景,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重点通过对再就业的人口学分析,提出对于结构性、素质性、摩擦性失业,需要在原有的再就业应对措施基础上另辟蹊径,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再就业问题:更新传统就业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人力资源的流动。  相似文献   

10.
失业是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的失业群体巨大,其存在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体的,如经济体制的转型、城乡二元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者自身的诸多因素。他们的现状也令人担忧,整体年轻化,文化程度低的占很大比例,生活质量低下,就业环境趋紧,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再就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5年上半年昆明市劳动部门展开的一次失业及再就业现状抽样问卷调查,在简要阐述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地调查效度的基础上对该市城镇失业人员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由此提出了:①积极探索和实施再就业培训援助的新路径;②加大就业资金的投入以构建建立“促进就业型”失业保险制度;③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鼓励社区就业;④鼓励个人创业以开辟就业门路;⑤开发公益性岗位以救助犬龄城镇失业人员等五条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是部分失业人员因年龄大、文化低、身体差、家庭困难、工学时间矛盾等实际困难,造成这些人员不愿参加培训。一方面,政府制定了许多再就业培训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通过培训尽快实现再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客观原因,有些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或培训之后不去积极就业。  相似文献   

13.
《广东经济》2003,(11):1-1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我省是经济大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比较充裕,但由于大量的生产性和技术性岗位不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全力以赴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同时统筹兼顾,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实现全省全年净增就业岗位70万个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  相似文献   

14.
就业乃民生之本,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为此,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本文认为当前的促进再就业税.收政策仍不完善,试通过分析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完善再就业税收政策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就业乃民生之本,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为此,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本文认为当前的促进再就业税收政策仍不完善,试通过分析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完善再就业税收政策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企业产权性质对失业再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有关厦门市城镇调查失业登记的样本数据,运用生存模型中的非参数方法和Cox半参数方法,分析了失业者失业前所在企业产权性质对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国有、集体企业失业者与其他性质企业的失业者在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国有、集体企业失业者的再就业机会是其他企业失业者的0.52倍.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国有、集体企业失业者的福利依赖、失业者个人责任的认知程度、就业观念、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社会保险差异所导致的工作机会与接受工作机会的概率降低.因此,促进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转变就业观念、完善与非正规就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是解决我国失业再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失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应有的就业权利的基本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难题,失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进一步肯定失业保障制度对解决失业问题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和强调了两个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在发挥保障功能的同时还必须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形成,再就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比失业保障制度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河北省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越来越困难,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下岗失业人员已成为困难群体的主体部分。分类化解再就业矛盾.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援助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入世对我国某些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一定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减少和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入世后我国城镇中固有的就业矛盾将进一步加深,近几年我国每年劳动力的净增加量也相当惊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形成的基本因素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入世后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今后两到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每年就业缺口由1400万,加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出,就业更面临巨大压力。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实践中,由于主管部门缺乏对此项工作的深刻认识,政策落实不到位,再就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多种原因,仍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或出现"二次下岗失业"现象。因此,各地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于如何促进再就业工作机制良性发展这一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