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富豪的罪与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亮 《中国企业家》2003,(11):50-53
中国“失事”富豪们究竟触犯了哪些法条? 中国的富豪近一两年来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出事’的民营企业家最终是以什么样的罪名被捕、起诉或定罪的?这些罪项是否适当?”“中国对经济领域的犯罪是否量刑过重?”10月17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与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富豪的罪与罚”座谈会,邀请法  相似文献   

2.
读者     
更适宜企业家成长的土壤《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19期新上海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暂时打破了近20多年“上海不出企业家”的咒语,《中国企业家》率先对这一所谓理论上的“假命题”进行反驳和论证,在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更想了解的不是企业家本身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我们更想从更大的背景中去寻找:是什么力量、哪些因素成就了新上海企业家?  相似文献   

3.
而今有的企业家感叹“企业难搞,企业家难当”,有些职工又抱怨”我们的领导不行”。那么,企业家究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究竟该用什么样的人格力量魁力去征服世人,去驾驭经济呢? 笔者有一位朋友,也是鄙人的“上司”,他是位高级工程师,也曾是一位优秀企业家,从数百万元起家到他离开企业时已创造了数亿元的辉煌。当我问及这个话题和他的成功之道时,他略一沉吟后说:无他,“三道”而已——“霸道”、公道与厚道。笔者反复琢磨,不禁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4.
《英才》2003,(6)
中国企业家协会在1987年曾经评选出20位全国著名企业家。时过境迁,今天仍春风得意者屈指数来竟不过两三位而已,大多数都成了过往烟云。仅就此而论。足见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的“伤亡”率之高。究其原因,是经营不善?是环境恶劣?抑或是自身素质使然?有人说,企业家的胸怀有多大,企业就能做多大。实际上,一个企业家的视野有多远,也决定了他领导的企业能走多远。而企业家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身世、早年工作及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以创业型为主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面对尽管“伤亡”率极高但仍日渐壮大的中国企业家群落,如果抛开他们个体成长的背景去分析他们的生存形态与未来走向,都有可能陷入空洞化的推断,也不能复原中国企业家队伍从个人素质到经营风格的多样性,因为仅仅20余年的历程,不可能彻底抹去发轫于工、农、商、学、兵的中国企业家的出身“底色”。在非典肆虐的日子,做这样的专题似乎偏离热点。但如同找不到病毒的源头,便难扼住这个疫魔的咽喉一样,如果不能正视中国企业家的“昨天”,也难看清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才能成为长寿的“百年企业”?这是所有民营企业家共同关心和迫切希望解答的难题。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造成企业“短寿”的根源——企业失控中去寻找。这就要求对造成企业失控背后的深刻原因加以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你的企业上市了吗?”“我的企业要不要上市?去哪里上市?”许许多多的中国企业家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者面对这样的提问。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成长,中国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也在成长。他们越来越明白,上市并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志,只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选择。5月26日,在第十届北京科博会上举行的“金  相似文献   

7.
“上海不出企业家”。上海真的不出企业家吗?中国商界的这一“咒语”,正在被一群新生的上海企业家打破。199g年,携程、盛大创立:2002年,分众、如家创立,在此后的三五年间.这几家由上海人在上海创立的上海企业.迅速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宠儿,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耀眼明星。同样是“胆小”,同样是“算计”,同样是“崇洋迷外”,为什么这些原先制约上海人创业、诞生企业家群落的“缺点”,却在陈天桥、江南春、梁建章、季琦这些新上海企业家身上,变成了创下大业的“优势”?是企业家的定义变了还是上海人的内在气质变了?四五家企业、七八个新企业家,也许还不足以推翻“上海不出企业家”的咒语,但假如这几个人身上的气质恰好代表了中国商业与全球契合的新方向,那就值得我们认真解读这几个样本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企业家大都不愿意成为公众人物,俗语中更有“闷声发大财”的教训,但是从现代公共关系学角度来分析,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领导者——企业家自身的形象便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家从企业角度也必须经营好自己的公众形象。那么经营好自己的公众形象会有哪些好处呢?从公共关系角度,至少有两个好处:第  相似文献   

9.
判断中国经济有两 个法门,一个是“远 看”,一个是“求简” 中国是一棵大树。置于世界之林,这 棵大树要怎样看才对?不是容易回答的问 题。想看个明白的人又如此之多,是为难。 时近2005年年末,《中国企业家》杂志确 定了一个视角——“商业年轮”——请了 多位名家,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 他们究竟看得怎么样?请读者品评吧。 “商业年轮”当然是一个借用和比  相似文献   

10.
毫无疑问,企业家状况与企业状况是高度相关的。那么由此推论——企业家的快乐指数与企业的健康指数也肯定是相关的,而且显然是“正相关”。那么,“企业家的心理健康与企业的文化健康”又具有何种相关性呢?请看——  相似文献   

11.
<正> 当今,在我国社会上或报刊中,“企业家”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大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厂长、经理也被人们戴上了“企业家”的桂冠。“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人才任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呼唤着我国企业家阶层的崛起。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地位与作用?如何构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家的生成机制?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感到迷茫,恐惧,而另一些发展势头很猛的企业感到兴奋,于是喊出了“冬猎”,“抄底”的口号,主动出击。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是风浪里走过来的企业家之一,他告诉中国的企业家们——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就“企业家”的称号谈了自己的看法:什么是企业家?就像什么是经济学家一样,目前有许多人的认识是不对的。厂长是不是企业家?经理是不是企业家?不是。企业家应当指的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主要是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要有眼光,第二是有胆量,第三是  相似文献   

14.
官司意外     
《中国企业家》2006,(22):18-18
民营企业家就把中国改革开放28年来的经验复制到非洲就可以赚钱.民营企业家的“第二桶金”应该在非洲获得。——中非民间商会会长胡德平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家应该“走出去”创造更多的  相似文献   

15.
<正>现在的中国管理学界几乎可以用热闹来形容了。从企业家到专家学者在各种论坛上宣讲、探讨;从高校到各种培训机构不断推出名目繁多的培训课程;出版社争相出版各种东西方“大师”们的著作。各种管理新思想、新方法、新概念如时尚般不断涌现,或受到追捧,或受到批判,一时众说纷纭。面对这一切,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应该如何选择与取舍?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科学实践的西方管理,何为“道”,何为“术”?贯通中西,是一个终极理想,还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6.
读者     
这一轮重型化具有长期性吗?很高兴能够从《中国企业家》杂志2004年第二期的“封面故事”中看到这样的趋势——中国企业家开始在工业化领域中投入重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进行这种尝试和投入更是不易。民营企业家所掌控的产业原来给我们造成的印象和感受就是搞边边角角,填补国有企业不愿意做的、不屑于做的、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业务类型。现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2月20日晚,夜色蒙蒙的北京一直笼罩在一场大雪里,雪地上有两辆大旅行车满载着一批特殊的客人,从中国大饭店前往中央电视台。这是来参加《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领袖企业年会”的企业家们去参加央视《对话》栏目的节目录制。尽管只有1/5的年会代表去了节目现场,但这是“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开播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80多位企业家齐聚在中央电视台,这种场景不常见。  相似文献   

18.
《经营者》2007,(1):70-75
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2005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谁能挺立潮头,独领风骚?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社会责任——新型工业化道路谁为先锋?这些都成了评选的指标。“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评选标准为“:创新、责任、影响力和推动力”。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突出“年度感”,强调候选人应该在2005年这一年当中有标志性的事件和突出的作为。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中国经济对企业家乃至所有劳动者提出的时代要求。二、责任: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普通劳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2004,(11):49-49
《中国企业家》:让我们先来看看“10年”这个数字。一家公司的发展真的恰好可以以“10年”为周期来丈量吗?  相似文献   

20.
资讯平台     
企业家需要哪些素质 什么是中国的企业家,企业家需要哪些素质,如何培养中国企业家?作为中国著名的经济理论专家,曾担任过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现任中欧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的刘吉认为,21世纪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三商”、“四能力”、“一素养”。 “三商”即高智商、高惰商和高胆商。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必须做到这“三商”结合。 “四能力”首先是创新能力;其次是应变能力,要学会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赚钱;第三是公关能力;第四是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