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到ECFA的签订,海峡两岸间贸易往来持续稳健发展。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两岸经贸相关数据的分析,从对整体经济的积极影响、贸易规模、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等不同角度对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今天,加强两岸特别是闽台文化交流,对建设和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环海峡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试以分析闽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动为基点,探讨了闽台客家文化交流先行先试的主要对策,提出了加强闽台客家文化交流的保障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动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3.
两岸共同市场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创新,是两岸经济整合的最佳形式。从长远来看,“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必将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然而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试点实验区出发,逐步扩大功能,渐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作为两岸关系正常化和未来两岸共同市场试点的优越条件,应着力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4.
两岸共同市场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创新,是两岸经济整合的最佳形式。从长远来看,“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必将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然而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试点实验区出发,逐步扩大功能,渐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作为两岸关系正常化和未来两岸共同市场试点的优越条件,应着力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5.
海峡经济区的基本内涵及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构建海峡经济区,是两岸经济区域分工走向不断深化,并取得最优资源配置和相对竞争优势的最佳出路,也是台湾经济避免被“边缘化”和产业“空洞化”的理性选择。本文着重研究了海峡经济区的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并探讨了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后,两岸交往更加频繁,经贸合作更加深入,海峡经济区建设也引起两岸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十二五”规划期间,“海西”经济区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两岸合力推动海峡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大的新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岸台湾地区应携手奋进,共同推动海峡经济区建设跃上新台阶'为两岸人民增进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谢寿琼 《发展研究》2010,(11):64-67
当前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机,但是两岸金融合作的滞后性却严重威胁到了两岸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影响到海西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在分析两岸金融合作现状的基础上,从建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厦门作为试验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总结出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试图将欧元区的成功经验用于东亚地区,建立东亚的最优货币区.本文通过对最优货币区的简单介绍以及对最优货币区评判标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东亚并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两岸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两岸金融合作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落实。而福建省作为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必将在两岸金融合作中起到重要的带头作用,本文将对福建省率先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设想进行论证。探讨其可行性、必要性以及运作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陆台湾:金融合作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大陆与台湾经济贸易往来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如何增强两岸经济互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作为两岸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两岸金融合作水平严重滞后。文章通过分析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深入阐述了当前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两岸金融合作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作为航空经济在机场周边的空间投影,临空经济是航空经济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其发展的科学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性的判断通过效率评价进行研究,多基于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的。本文在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临空经济区进行系统结构分析,得出了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即包括机场因素、腹地资源因素、结构因素三个方面。通过建立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天津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临空经济区作为样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行、有效,并根据评价结果为我国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亚洲货币联盟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现代财经》2004,24(10):29-31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必然引起货币一体化的问题。对此,应就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理论与亚洲的实际结合问题,研究建立亚洲自己的货币联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安增军 《经济地理》2008,28(2):239-242
为了不被边缘化,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海西区是以福建为主,包括闽粤浙赣四省部分区域在内的新经济增长区域板块。该区域处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并受到这两大板块的牵引,两大三角洲既可能带动海西区发展,也可能挤压海西区发展,所以,建立海西区将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曲折的过程,历史上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形势是:交通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狭小,产业结构滞后。应大力发展跨省际交通,扩大经济腹地,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产业结构,从海西区建设最终发展到由海峡两岸参与的"海峡经济区"建设,首先从两岸一体化起步,加强两岸经济关系,最终实现两岸政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两岸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 《经济师》2007,(2):35-36
近年来,两岸贸易发展迅速,投资及经贸交流已成为拉动两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入世为两岸经济合作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动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两岸经济合作的加强,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伴随着全球化的产业转移等国际经济新变化,两岸贸易合作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也日益显现出来。文章通过对两岸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两岸经济中,互补性要远大于竞争性,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双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按照建设改革开放的综合示范区和两岸发展的重点融合区的目标,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从创造和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新的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是以福建为主,包括闽粤浙赣四省部分区域在内的新经济增长区域板块。该区域的发展面临着风险,因为该区域处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受到这两大板块的牵引,两大板块既可以拉动海西区发展,也可能挤压海西区,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产生马太效应。所以,建立海西区将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曲折的过程,历史上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形势是:交通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狭小,产业结构滞后。应在大力发展跨省际交通,扩大经济腹地的基础上,建立跨省联动机制;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产业结构;加强两岸经贸关系,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从海西区建设发展到海峡两岸共同参与的“海峡经济区”建设,最终实现两岸政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下区域经济已经正式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航空经济为其中一大代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相关文件,从2013年起建立的郑州航空港区,使得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在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着重围绕郑州航空港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原地区经济的长效发展提供相关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18.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于为两岸和平创富搭建重要平台。作者通过对海西发展战略规划的解读,阐述了福建跨越发展与两岸互利共赢的关系。希望能借助当前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两岸共同跨越发展,共建“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货币金融合作日益紧迫,但由于存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差异,次区城各国的货币金融合作依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对大湄公河次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次区域各国的金融合作应该遵循从"双边货币合作走向多边货币合作最后到次区城全面货币合作"这一推进过程的结论,并明确了次区域国家采取的积极合作态度与合理措施,将不断促进未来次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利率规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本文当前经济形势,通过建立SVAR模型从实际数据中验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经济产出的影响,研究得出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利率规则的货币需求渠道、财政渠道和信贷渠道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