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20,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15,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郭晔  程玉伟  黄振 《金融研究》2018,455(5):65-81
本文通过构造商业银行同业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不同程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异质性,并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和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增速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但是降低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二,对参与同业业务程度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三,货币政策显著地改变了银行的同业资产持有比例,银行的风险越高,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配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4.
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巴塞尔协议下银行资本监管的共同作用,可能是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经济持续波动的主因之一。巴塞尔协议下的银行资本监管,较大地改变了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经济运行规律,从而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与传导途径。本文结合经济周期对银行资本约束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发现银行资本约束会通过影响银行信贷渠道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效果,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考虑银行资本监管。本文还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检验了2000~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监管联合效率,表明在引入银行资本监管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目标的联合效率下降。因此,为了达到稳定物价与产出的总体目标,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必须考虑银行资本及其监管状况。  相似文献   

5.
We present a portfolio decision model for banks that permits us to estimate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need to collateralise loans from the central bank. This allows us to calibr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estrictive collateral eligibility framework for open market operations, such as that applied by the FED, with a more flexible approach such as that of Eurosystem. We also document that there could potentially appear relevant co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collateral mobilisation procedures (pooling and earmarking) that currently coexist in the eurozone.  相似文献   

6.
History suggests a conflict between current Basel III liquidity ratios and monetary policy, which we call the liquidity regulation dilemma. Although forgotten, liquidity ratios, named “securities-reserve requirements,” were widely used historically, but for monetary policy (not regulatory) reasons, as central bankers recognized the contractionary effects of these ratios. We build a model rationalizing historical policies: a tighter ratio reduces the quantity of assets that banks can pledge as collateral, thus increasing interest rates. Tighter liquidity regulation paradoxically increases the need for central bank's interventions. Liquidity ratios were also used to keep yields on government bonds low when monetary policy tightened.  相似文献   

7.
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经济下滑的基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对流动性过剩的估计有偏差.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应定位于平衡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财政应当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努力压减行政支出;货币应当稳定汇率,调整利息,以便引导和控制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初,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正式宣布:美国从2007年12月开始已经进入经济衰退.美联储甚至于2008年12月16日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至史无前例的0~0.25%区间.  相似文献   

9.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nnouncements on stock market liquidity using intraday data. We show that the impairment in liquidity associated with policy announcements occurs primarily after, rather than before, the announcements, and is relatively short lived, lasting about 1.5 hours. Liquidity impairment varies proportionately with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policy announcement, with larger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unscheduled announcements and scheduled announcements with larger policy surprises.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ormed traders have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dvantage over uninformed participants rather than access to privat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0.
In an economy with financial frictions, banks endogenously choose excessive leverage and maturity mismatch in equilibrium, as they fail to internalize the risk of socially wasteful fire sales. Macroprudential regulators can achieve efficiency with simple linear constraints, which require less information than Pigouvian taxes. The liquidity coverage and net stable funding ratios of Basel III can implement efficiency. Additional mi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of leverage is required when bank failures are socially costly. Micro‐ and macroprudential rules are imperfect substitutes. Optimally, macroprudential policy reacts to systematic risk and credit conditions over the cycle, while microprudential policy reacts to systematic and idiosyncratic risk.  相似文献   

11.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过大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实质是货币市场的超额供给,是引发经济过热的潜在因素;"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用不了"或"用不出"的微观概念,而是"不应动用"或"不宜动用"的宏观概念。因国际收支持续高额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明显增强,致使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均衡状况,其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一步削弱。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究其本质,是经济失衡在金融领域的体现。从紧货币政策下,当前商业银行的超储率、存贷差和银行间本币市场利率等指标显示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状况有所缓解,但并没有达到趋紧的状态。由于商业银行流动过剩产生的机制仍将长期存在,预计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仍将继续充裕,但商业银行需高度关注资金稳定性下降和资金结构不匹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银行家》2008,(7)
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十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六次加息,同时发行大量央行票据,再加上一些行政性的干预措施,中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日渐发力。我们业已看到,目前央行所执行的一系列旨在收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是以降低通货膨胀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主要目的的。从收缩社会流动性从而降低通货膨胀进而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一角度看,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当下的问题在于,央行所实施的一系列紧缩性政策均以商业银行体系为着力点,通过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收缩全社会流动性的做法已经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造成极大的困扰。抛开政策的有效性不论,现实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已经普遍感受到了流动性压力,这种压力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远的,甚至关系到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在无法对未来的政策做出准确预估的情况下,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患于未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但必要,而且相当急迫了。2008年6月,本刊邀请到全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代表对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商业银行对这一问题的总体感受。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基于固浮利差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分解,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并探索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传导途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率有负向的影响;第二,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变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溢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四,准备金和政府债券的流动性溢价在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本文在D-L-M模型中引入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银行资本状况。接着利用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采用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6.
流动性过剩根源与应对从紧货币政策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装 《银行家》2008,(6):63-66
编者按: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和中国为抑制通胀的连续加息大大刺激了热钱的流入,使中国外汇储备遥遥领先于全球各国,热钱与强制结汇制结合引发了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最终导致宏观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利率期限结构分析1997年底出现通货紧缩以后的以利率调节为表征的货币政策效果,可以得出中国没有出现“流动性陷阱”的结论。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利率连续下调等货币政策操作对投资、产出、就业的积极效应,否定在通货紧缩期间货币政策弱效或者无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测算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财务成本,并计算其中的外汇对冲和准财政职能成本,纳入收入后形成中央银行2003年以来的利润表。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货币政策调控付出了巨额成本,但外汇储备收入的增加使其营业利润为正,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然而,考虑外汇储备资产自身的损益后,中央银行出现亏损,这与长期以来被动的外汇干预政策有着直接联系,根本原因来自于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相似文献   

20.
王信  贾彦东 《金融研究》2019,474(12):38-57
时至今日,宏观审慎政策在内涵、工具和框架等方面快速发展,不仅政策目标更加清晰,工具类型更加丰富,相关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完善。作为危机后形成的新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在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政策框架设计及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制度框架中,如何考虑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合理设计政策决策框架均已成为关键。对中国而言,系统风险识别、监测与分析更加复杂、困难,需要对宏观审慎政策开展更加精细、深入研究,尤其应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善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目标及工具等进行系统综述,而后从两类政策关联中涉及的三个重要问题出发,着重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并分别从组织架构设计、货币政策框架改革、金融政策框架设计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英格兰银行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改革的经验,重点阐述英格兰银行如何实现理论发展与制度设计的较好融合。最后,给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发展的若干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