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包装工业》2009,(10):61-61
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得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及使用行为,倍受争议的仿瓷餐具适用的标准GB9690—2009《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一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也于9月1日实施,  相似文献   

2.
文欣 《化工管理》2012,(5):102-103
<正>仿瓷餐具是一种以树脂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外观类似于瓷的餐具,比瓷坚实,不易碎,而且色泽鲜艳,光洁度强,极受儿童喜爱。但也有新闻报道披露了国内个别仿瓷餐具企业在生产原料中混入尿素甲醛树脂(脲醛树脂)、以降低成本的违法行为。作为工业原料,脲醛树脂在一定高温下会分解出致癌物——甲醛。一石激起千层浪,消费者对此忧心忡忡,那么仿瓷餐具到底有没有毒,可不可用呢?对此,记者走访了业内专家学者。毒从何来  相似文献   

3.
2013年2月16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原主任张平签发的第21号发改委令的颁布,“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落后产品轻工部分的淘汰类中被删除。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品被禁14年后又将重返市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行业将面临何种局面,14年的别样历程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内幕”,《中国包装工业》杂志作为包装行业的权威媒体抢在第一时间做出了专业性的报道,《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特刊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以下简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在90年代末期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我国开始在铁路车站和旅客列车、长江及太湖等内河水域航运的客船和旅游船上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后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了2000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目标。由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与其他替代产品相比价格低廉,有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三聚氰胺由于其性能优良、用途广泛,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我国目前在三聚氰胺生产技术上拥有独有的技术种类,并且是世界上三聚氰胺生产种类最多的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三聚氰胺行业发展,进一步研究其生产技术与市场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简要介绍了三聚氰胺的生产现状、中原大化集团公司三聚氰胺装置的生产技术特点,并对三聚氰胺的市场情况及未来发展作出简明分析,提出了三聚氰胺行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3年5月1日,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正式解禁。就解禁后的工作开展和群众诉求,引起了业界专家的关注。经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PS发泡餐具是快餐业最适合的食品包装之一。但PS发泡餐具及其装备制造行业在过去的10多年中,错失了创新发展的宝贵时机。专家指出,当前我国PS发泡餐具及其装备制造行业的水平落后世界发达国家至少20年。  相似文献   

7.
地方动态     
中原大化成为最大三聚氰胺基地河南中原大化集团公司二期三聚氰胺扩建项目建成投产,这标志着该公司已建成中国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9亿元,被列入国家“双高一优”项目。中原大化的三聚氰胺扩建项目,是继第一套三聚氰胺装置2000年投产后,与意大利欧技公司成功合作的第二个项目,装置年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加上第一套,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三聚氰胺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规模,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西严限焦炭试产期针对一些新投建的焦炭生产企业借试生产之名长期超标排污的现象,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对焦炭企业试运行期限作出…  相似文献   

8.
为了治理“白色污染”,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替代品,主要有可降解塑料餐具、纸质餐具、植物纤维餐具和可食性餐具四大类。可食性餐具用后。既可食用又可回收作高档饲料。如果能把富余的粮食用于生产可食性餐具,那么粮食将有一个很大的市场,而高产作物如红薯、洋芋等都可作为可食性餐具的原料,其发展必将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9.
周耀勇 《化工管理》2016,(12):114-114
三聚氰胺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在我国各个行业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加工木材方面、电气、涂料、纺织等等方面,三聚氰胺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尿素后加工产品。除此之外,三聚氰胺也可以作为减水剂、阻燃剂等等,三聚氰胺的用途是非常大的。本文就针对三聚氰胺的生产技术和应用前景作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全国。基于乳品行业的深刻教训,建筑行业应对质量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各方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杜绝类似事故发生。首先,做好分包队的资质审查,确保所使用分包队为合法、合格的队伍。调查证实,“问题奶粉”最初的“毒因”是出在“奶源”上。“收奶人”的角色相当于分包队,  相似文献   

11.
热点关键词     
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在“三鹿奶粉”事件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快速被国人熟知,中国食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2.
提起“三聚氰胺”,人们深恶痛绝。往牛奶里掺“三聚氰胺”,明为增加蛋白质含量,实则贻害无穷,现在这种行为已被政府取缔。然而,往电煤里掺煤矸石,如同牛奶里掺“三聚氰胺”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增加了煤炭供应量,实际上浪费了运力,还使发电厂的设备受到了极大损害。因此,政府同样应该重视,也应当严令禁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包装工业》2008,(11):45-45
尽管国家并没有要求9月14日以后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加贴“经检验符合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的绿色标识,但近日记者走访省城乳品市场发现,乳品厂家纷纷为奶粉和液态奶穿上“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检测未检出三聚氰胺”等“放心”标识。省城的超市里,奶制品销售量回升,消费者信心回暖。  相似文献   

14.
要综合不要片面──对纸塑包装之争的一点看法唐赛珍近月来,电台、报刊不时出现“以纸代塑”,“取缔塑料包装,恢复纸包装”,“市长明令除公害,塑料餐具必淘汰”、“以纸代塑,势在必然”,“禁用塑料餐具,定期销毁”等等的舆论宣传。这种宣传有些出于善良人们对保护...  相似文献   

15.
承担国家科技部“863”十五重大攻关课题的南京市六合区的一家民营企业—南京环绿全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生物降解淀粉塑料餐具,日前通过南京市科技局和南京理工大学专家组的验收鉴定。其首批15万套全降解塑料餐具近日销往韩国。该公司用玉米淀粉作原料,通过特殊的配方生产出全降解塑料餐具,外形美观,无毒,使用时不渗水、不渗油,且比纸盒餐具抗压,用后丢弃会自然降解,不会造成污染。南京民企研制可降解餐具出口韩国@苏讯  相似文献   

16.
邱竟 《化工管理》2013,(11):42-44
<正>随着国家发改委把一次性PS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从5月1日起,被禁14年之久的一次性PS发泡餐具终于获得了"自由"。然而,虽然PS发泡快餐盒可以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了,但与14年前相比,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注重低碳环保的市场环境给PS发泡餐具在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安全使用等方面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专家直言,PS发泡餐具及其装备制造行业在过去的10多年中,错失了创新发展的宝贵时机,当前我国行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世界发  相似文献   

17.
自原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2月1日起实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第6号令,2001年4月23日发出《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文件,同年5月29日再次发出《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文件,2001年12月28日,四部委又联名签发了《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文件。原国家经贸委的“一令三文”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尽早推出历史舞台,让环保餐具尽快占领市场的整顿工作中显示出的决心与力度都是空前的。第6号令发布6年以来,各省市地方政府也都先后发布了命令,但做法不一。市场现状如何?“白色污染”究竟得到控制没有?等等问题已成为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地方政府、企业、外资企业也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包装工业》2013,(Z1):21-24
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的国际应用现状据专家介绍,当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除中国大陆外,世界各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都在生产使用。其中,只有日本和韩国有立法回收产品;日本在使用上没有任何限制;韩国对一般即弃餐具制定了限制,但对包装用于如杯、碗面及出口产品不在限制之内。非立法回收协议,即指行业与政府(当局)协议自动回收的国家和地区有菲律宾、澳大利亚及中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球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也不例外,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痛下决心治理昔日忽略的环境污染。其中在工业方面以治理造纸厂废水为重点,在包装废弃物方面以治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为重点。然而,经过几年的整治,造纸厂 的废水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发泡塑料餐具尽管三令五申,仍不仅未得到有效禁止,而且还大行其道。生产“绿色环保餐具”的企业连连败阵,怨声载道,哀叹不断。本文就由“禁白”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屡禁不止导致一些地方生产绿色环保餐具的企业几乎全线崩溃、产品积压而停产、造成严重亏损谈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以期正确认识和处理包装与环保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潘正彦 《化工管理》2009,(10):26-27
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可能预示了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正由“总量政策”向“结构性政策”的方向转变,在目前“保增长”无虞的前提下.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事关通过“调结构”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之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