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年初,次级债引发的金融问题已逐步显现。退休不久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刚出版的自传中表示;“2006年新增的3万亿美元住房按揭贷款20%与次级债有关联……最近这部分的表现并不理想,让信贷市场出现明显紧缩……但我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为了扩大住房拥有权的普及化,这种金融风险是值得的。”显然,他当时并没有预料到“风险”会演变成“百年不遇”的风暴。  相似文献   

2.
崔嵩 《中国外资》2008,(11):19-20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级贷款”,有人简化称其为“次级贷”,也有人干脆就叫它“次贷”,我们所说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指的是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与“次贷危机”相关的还有一个名词叫“次级债”,美国的次级债是特指基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而发行的债券,次级债的实质是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事实上.“次级贷”与“次级债”都属于金融产品和工具范畴。而我们看到的从次级贷危机到次级债危机.又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体现了金融产品的资金链条、信用及风险传导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3.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今年8月份,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还款困难,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并波及世界金融市场。本文着重对次级债的界定和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次级债的概念以及与次级债相关的产品,分析了与次级债直接联系的两个市场,即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和以此贷款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和证券化产品市场,以及次级债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具体阐明了次级债市场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机制;以此为基础,结合美国经济基本面因素和金融市场状况,对次级债的具体影响和未来走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及相关建议:在世界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应摈弃那种被动防守,因噎废食的心态,以开放的姿态,在提高本土市场各类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一、本次金融危机发生根源的启示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下半年在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次级债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曾被誉为近四十年来金融市场最伟大的创新之一,它曾经较好地解决了美国低收入阶层因信用评级低难以申请住房贷款的矛盾,通过证券化一度大大增强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需求大于供给导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快速增长,"贷款—分散"模式链条上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和次级贷款品种设计导致的次级债市场扭曲繁荣,进而导致次级债危机。次级债危机将在较长的时间里困扰美国经济,但是从次级贷款支持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分档设计可以预测该市场的绝大部分投资者不会因次级债危机而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控次级债的发行、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审慎开放资本市场等防范住房抵押证券化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初露端倪的美国次级债危机于短短一年之内,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一场规模可观的金融风暴:股市下挫,美元加速贬值,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和国际投资银行蒙受巨额损失……,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引发了我们对住房抵押贷款,衍生金融产品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商业银行次级债“互持”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中国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随后在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次级债发行中出现了互持现象。但此举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多方争议,褒贬不一。本文阐述了银行间“互持”次级债给发债银行与购买债券的银行所带来的诸多利好,以及互持次级债所可能引发的风险的有限性,认为现阶段银行间次级债的互持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金融博览》2004,(9):17-17
银行之间真的在相互持有次级债吗 ?  某些人指责“银行之间相互持有次级债”的理由是 :建行认购了中行 37亿元的次级债 ,工行认购了建行 2 5亿元的次级债。但实际上这是个重大误解。我们知道 ,我国债券发行实行的是承销团制度 ,银行作为承销团成员 ,还需要将次级债分销出去。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问题自2007年7月开始暴露,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次级贷款危机,之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也对处于经济金融高位运行的中国敲响了警钟,文章通过介绍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次级债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这场危机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并给予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轮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一旦危机继续持续下去,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遭受重大冲击,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陷入中期衰退。反思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和发展,有利于未雨绸缪加强我国住房制度薄弱环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概况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 Backed Securitization)被誉为近几十年来金融市场最伟大的创新之一,自出现以来一直发展迅猛.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从“福利分房”迈向“住房商品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30年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最朴素的凡人梦想。从“福利房”到“市场房”,再到“市场房”与“保障房”并举;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乃至“居者优其屋”,房改之路荆棘丛生,千回百转……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的产生条件 (一)次级债的由来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其利率通常比最优级贷款利率高2%~3%。  相似文献   

15.
2007年3月13日,美国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宣告濒临破产,美国股市随之开始全面下跌。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联动性,美国股市的恐慌很快波及到亚洲乃至全球股市,由此掀起了席卷全球的“次级债风暴”。时至本文截止时点,“次级债风暴”所带来的破坏力仍然未被各个市场完全消化。  相似文献   

16.
今年年初以来,伴随着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升级,我国商业银行业开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次级债发行热潮,如何看待本轮次级债发行热以及由此引发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和市场的关注。次级债作为附属资本,其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特别是银行同业间的过度交叉持有次级债和混合债券,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虽然达到了形式上的要求,而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整体的稳健性。基于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和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不能也不应过分“依赖”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应该以增加利润、提升业务量的方式来彻底解决资本金不足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今年年初以来,伴随着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升级,我国商业银行业开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次级债发行热湖,如何看待本轮次级债发行热以及由此引发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和市场的关注。次级债作为附属资本,其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特别是银行同业间的过度交叉持有次级债和混合债券,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虽然达到了形式上的要求,而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整体的稳健性。基于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和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不能也不应过分“依赖”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应该以增加利润、提升业务量的方式来彻底解决资本金不足的困局。  相似文献   

18.
人物     
《中国外汇》2007,(10):10-10
深陷"次级债风暴"中的他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相似文献   

19.
强制性次级债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次级债除了具有补充资本、融通资金的功能外,还具有特殊的公司治理功效。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对次级债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功效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强制性次级债市场约束效用的两步骤分析框架,并就强制性次级债政策提供了相应评论。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恰当的强制性次级债政策有助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国内金融生态的改善;为了确保MSDP(MandatorySubordinatedDebtPolicy)的投资者确实具备对银行风险变化进行监督和有所反应的动机,应该对由“内部人”持有的债券数量进行限制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培育市场化的发债主体和机构投资者是实施MSDP的必要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0.
所谓次级债,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通俗而言就是把一部分资信稍差的贷款人申请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打包成不同等级的债券卖给投资者。近期,美国次级房贷不良率大幅上升,一批房地产贷款公司和对冲基金相继倒闭,恐慌波及全球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