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氨纶纤维(也称为斯潘德克斯Spendex纤维)是近年快速发展的高弹性合成纤维。氨纶做成的内衣伸缩自如,被誉为“第二皮肤”,广泛用于游泳衣、运动服、内衣、袜子、外衣及医用绷带等领域。◎国外氨纶工业的发展概况氨纶最早由德国拜耳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开发成功,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商品名称为Lycra(莱卡),随后欧洲一些国家及日本也相继开始生产。世界氨纶主要生产厂商有美国杜邦公司、环球公司、德国拜尔公司、韩国泰光产业公司以及日本东丽和东洋纺公司等,这些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氨纶总生产能力的70%,2000年世…  相似文献   

2.
市场行情     
萧绍11家企业联手提价氨纶市场出现明显变化经过2005年的价格大跌以后,国内部分规格氨纶丝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氨纶工厂陷入了普遍的亏损状态。而在经过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限产之后,氨纶工厂的库存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部分已经开始下降。在纺织需求旺季来临之际,氨纶价格已经具  相似文献   

3.
经过2005年的价格大跌以后,氨纶工厂陷入了普遍的亏损状态。而在经过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限产之后,氨纶工厂的库存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形势下,浙江萧绍地区11家氨纶企业一致决定2月10日起将氨纶价格上调1000元/吨。这一举措的实施,使近期氨纶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一信号是否标志着氨纶行业将出现转机?2006年市场走势如何?  相似文献   

4.
以嵌段聚氨酯化学为基础的试验性生产,首先于1950年由德国拜耳公司完成。五十年代后期杜邦公司对聚氨酯纤维进行了半工业化生产,并且在1962年完成了世界上氨纶纤维的首次商业化生产,商标名称为Lycra。 在此之前,天然橡胶线是服装上使用的唯一弹性纤维。但橡胶线有许多缺点:外面必须包上纤维来加以保护才能进行加工。由於回缩率较低,纤度有限制(不能太细)  相似文献   

5.
产业用     
英威达增资扩大佛山氨纶生产线在氨纶生产、多种成衣纤维、面料处理以及面料科技等领域里均享有领先地位的英威达公司,为了应对优质氨纶纤维需求大幅增加的市场预期,日前宣布其在华合资公司——英威达纤维(佛山)有限公司,增加投资9,960万美元,用于兴建其佛山工厂的新生产线。  相似文献   

6.
杜邦1959年发明了弹性纤维且命名为莱卡(Lycra),自此以后,Lycra就几乎变成了弹性纤维的另一个代名词。它不但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弹性纤维,也是唯一被消费者所认定及接受的弹性纤维,在各种目前已经开发成功的弹性布料中,例如针织布、经编布、平织布、连裤袜、织带、保护带等,皆由杜邦的Lycra率先开发出来,并提供给客户最多产品种类和最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熔融纺丝氨纶生产工艺是氨纶四种纺丝方法(溶液干法、溶液湿法、熔融挤出法和化学反应法)之一,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设备投资低、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纺速一般可达到400~800m/min,并易于实现氨纶的细旦化,在生产过程中无须使用溶剂,是最为经济和环保的氨纶生产技术。 熔融纺丝氨纶生产工艺最初由日本的日清纺公司于1967年开发成功,该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商标为“Mo-bilon”的熔纺氨纶产品。熔融纺丝工艺随着TPU制造技术、纺丝技术和氨纶应用技术的进步,以其工艺灵活、投资费用低、无污染的优点,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投资热潮。  相似文献   

8.
莱卡(Lycra)整合价值链市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荣 《中国纺织》2001,(7):43-44
“一日千里”已不足以形容当代 科技的增长,也正因为此,很多事情不再是单个企业所能做到的。企业将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结合成一种生态系统,相互依存进而发展壮大。身处价值链中的企业如何凸显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谁具有更好的资源整合的能力谁就拥有无可争辩的竞争力。而在传统的纺织行业内,由杜邦莱卡(Lycra)牵头的合作伙伴计划则成为新世纪里,整合市场资源的一大亮点。 据日前所收集的一些数据,我们看到:因为国际市场对弹性纤维产品需求量的迅速增加,整个氨纶市场从1985年到2000年的短短15年时间内,迅…  相似文献   

9.
国内市场     
2004年氨纶关税大幅下调2004年1月1日起,按照入世承诺,我国进出口关税全面下调。其中,氨纶(税则号:5402492010、5402492090)由原来的7.8%下调至5%,PTMEG(税则号39072000)由13.9%下调至10.7%,纯MDI(税则号:29291030)保持6.5%不变,熔纺氨纶切片TPU(税则号:39095000)的关税也从12.8%下调至10.7%。从此次氨纶及其原料进出口税率下调来看,对国内氨纶企业应该说是一个好消息。首先,从氨纶本身来看,关税下调2.8%,下调幅度达35.9%。虽然国外氨纶能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国内市场参与竞争,但从目前市场看,随着国内产能的扩大,特别是今年产量将会大幅…  相似文献   

10.
熔纺氨纶纺丝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氨纶纺丝技术,它以设备投资少(约为干法氨纶生产设备的1/10),投产周期短(六个月),生产流程简单、产量高、成本低、无环境污染等优势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国内熔纺氨纶已掀起热潮,生产能力强势增长,目前国内熔融纺丝氨纶纤维生产厂家已有15家,但规模小,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成为行业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1.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化纤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氨纶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1989年,中国烟台我国第一家氨纶企业投产,此后12年来,我国氨纶步入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氨纶新工艺、新技术,特别是氨纶包芯纱、包覆纱技术的开发应用,加上氨纶弹性织物的深入开发,氨纶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展,氨纶的产能产量也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氨纶产能扩张很快。1995年氨纶产能在700~800吨之间,到1999年已增至6500~7000吨,2000年更是飞速发展,年底产能已高达16000吨左右。目前我国氨纶累计在建产能约为11000吨,到2001年底,产能已超过25000吨。由于氨纶产品应用技术开发的不断深入,包芯纱、包覆纱等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杜邦的“棉+莱卡”技术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使氨纶的应用范围在近几年得到极大拓展,产品的市场需求迅猛增长。1995年我国市场氨纶的需求量估计在1500吨左右,到1998年已增至10000~11000吨,三年增长6倍多,2000年又飞速增至24000~25000吨之间,两年内又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12.
科技     
醋酯纤维品种的多样化及应用芦长椿醋酯长丝在纺织原料市场上始终占据着稳定比例,其纤维及织物的光泽,手感,湿态强度优于粘胶纤维,近于真丝,是传统的高雅华贵纺织材料。上个世纪末以来,醋酯纤维在纺织品,服装领域方面取得长足发展。醋酯纤维多品种,与合纤复合化的趋势和高附加值引起了纤维生产厂家的巨大兴趣。美国Celanese公司和多家纺织纱线公司协作,利用醋酯长丝的特点与尼龙6,聚酯长丝,氨纶Lycra,以及弹性聚酯长丝等多种纤维复合与混纺,其织物具有如下的特点:1、复合纱通常具有潜在的蓬松性,织物经过松驰整理后效果更为明显,对于提花和…  相似文献   

13.
为使棉氨纶包芯纱多花样、多品种,我院实习工厂购进ZJ-A型环锭纺数控竹节纱装置,生产了SB16 70D和SB21 70D棉氨纶包芯竹节纱。下面就纺棉氨纶包芯竹节纱的生产实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氨纶领风骚     
由瑞 《中国纺织》2010,(4):86-87
经过了2008年的暴跌,受益于下游需求增加,产品价格上涨,氨纶正在上升通道。氨纶的各龙头企业也凭着各自本事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近期,韩国晓星株式会社拟在巴西投资10亿美元建设新氨纶工厂事宜与巴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据悉该工厂将建于巴西的圣卡塔琳娜州,初步计划年产1万吨氨纶,有望在明年正式投入生产。我们之所以在巴西投资,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南美大陆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氨纶生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1995年以后,氨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产能也快速增长,到2001年底,我国氨纶企业已经发展到13家,总生产能力为2.51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11.58%。  相似文献   

17.
近日,全球最大的氨纶生产商韩国晓星集团宣布将扩大creora品牌氨纶在越南的生产产能,此次扩产将分两个阶段完成,分别定在8月份和11月。这一次的扩产是继去年完成土耳其工厂的扩产后又一次晓星公司策略,即在生产上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需求。
  晓星全球总裁黄允彦说:“我们将继续增加对氨纶的投资,因为我们相信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我们用最先进的设备为客户生产最优秀品质及最具价值的creora品牌氨纶,以进一步巩固在全球行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6月5日(巴西当地时间),福田汽车与美国康明斯公司商用车项目签约仪式在巴西举行。据了解,巴西是福田汽车海外发展的重要市场之一,除了整车出口之外,福田汽车在巴西两家KD工厂正在筹备中;与此同时,福田康明斯发动机产品在巴西的表现也格  相似文献   

19.
世界500强德国大陆集团在华第一家工厂、投资约1.85亿欧元的马牌轮胎工厂,该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计划2010年建设完工,这将是马牌轮胎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的第一家轮胎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日产汽车公司是日本第二,也是亚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公司。它创建于1933年,已有60多年的历程。现在日产公司已从单纯生产汽车的制造厂家发展成为宇宙、产业机械、船舶、纤维机械等多种经营又富有个性的大型企业集团,累计生产汽车已超过6000万辆。1995年度的汽车生产量达到2,785,346辆(日本国内:1,713,982辆,海外:1,071,364辆)。 日产公司在世界各地大约有266家协作公司,其中零部件公司192家,主要海外公司64家;日本国内销售公司204家,日本国内销售点3847处;海外工厂当中独资工厂8家,合资工厂11家,技术援助11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