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禹欣 《价值工程》2013,(23):39-40
CO2最小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CO2混相驱的重要依据。细管实验是测定最小混相压力的首选实验方法。它通常被用来确定某一给定的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在获得的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以及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的关系曲线中,曲线拐点所对应的压力(或组分组成)即为最低混相压力。除了细管实验外,本文还采用了经验公式计算和状态方程法等方法预测最小混相压力,最后确定CO2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为进行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海外河油田为注水开发的稠油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储层物性和岩性影响,注水三大矛盾突出,为改善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效果,针对多年注水开发后平面、纵向油层水淹不均特点,采用综合调整措施把水井分层注水、分段调剖和油井转注、堵水、提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堵水、调剖、提液和驱油综合功效,改善了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姚春林  贾微 《科技与企业》2012,(12):331-332
向地层中注入营养物质,激活油藏中的本源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物质提高注水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是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传统的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采用水溶性的营养体系,并补充定量空气以实现油藏好养菌群的激活和原油的生物降解。水溶性营养物在注入油藏时会沿着高渗透区域窜流,在油藏中滞留时间短,微生物利用程度低,生物产物与油藏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时间短,这是造成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效果不明显或见效慢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室内研究优选出了一种新的营养体系,将该营养液注入地层后,既能激活地层中的本源微生物,促进其生长和代谢,实现驱油目的,又可堵塞地层大孔道,延长作用时间,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达到调驱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选题理由及现状:河采307队部分水井由于缺少洗井流程,无排污池,长期没有洗井,导致地层压力升高,注水注不进,严重影响驱油效率,从而影响我队的原油产量.罐车洗井排污时间长,洗井效果差,且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水滞后方案2~3年且初期采用温和注水技术政策,地层压降达到3.5MPa,为恢复地层能量同时又防止水窜导致油井"暴性"水淹,在整体提注过程中利用流体势原理通过注采调配、注采比优化调整等手段改变地下流体的流动趋势和流动方向,提高了驱替流体波及系数,提高了采收率,三年累增油14.06万吨,为注水开发油藏的控水稳油挖潜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辽宁经济统计》2009,(4):41-4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消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油田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人均约提供1.5吨油。大庆油田目前已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大庆的油田开发技术中,注水开发技术、聚合物驱油配套技术、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
付博 《科技与企业》2013,(8):120-120
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驱油难度逐渐增加,油层开发矛盾逐渐突出,油层渗流能力逐渐减小,注水难度加大,出现了大量的低效井,剩余油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如何分析开发矛盾,增加剩余油采油效率是广大油田工作者的主要目标。本文就杨大城子油层主要开发矛盾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注采压差逐年增加、井间不连通层及单向连通层比例较大、增产措施效果差、油水井套损较多,治理难度加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25-37排萨尔图高台子油层1986年投入开发,经过近30年的开采,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了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必须寻找新的开发方式.精细注水是指在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各个方向吸水差异,确定剩余油分布的情况下,进行精细注采系统调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细跟踪调整.目标是追求更高的水驱控制程度和驱油效率.在油井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压裂补孔等措施提高产油降低含水,改变地下渗流方向.采取全井周期注水或者偏调细分层调化学调剖,通过这些调整适时匹配新老注水井注水强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陆上老油田开发的持续,综合含水较高,油气产量下降难以避免,以聚合物驱油为代表的三次采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有的可采储量预测多基于天然能量开发或者注水开发所进行的,而注聚合物驱替在机理上与常用的注水开发有着较大的不同,注聚合物后的新增储量需要重新评价。文章应用动态资料,从驱替特征曲线特征研究入手,建立了不同渗透率级差、不同聚驱控制程度、不同聚合物用量、不同聚合物粘度与原油粘度比情况下注聚机理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得到的非均质油藏注聚后驱替特征曲线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已经结束注聚区块注聚增加可采储量递推校正,以得出注聚合物新增可采储量的预测方法,并对聚驱控制程度、聚合物用量、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对聚合物驱效果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精度较高,效果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陕北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注水开发采收率低的特点,通过室内优化活性剂驱油剂配方试验研究,研制开发了驱油效率高、与地层流体和注入水配伍性好、吸附损失小、油层条件下化学性能稳定的PZ驱油剂。现场应用试验效果表明,该2+3采油技术为本区低一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江本宏  杨志远 《价值工程》2010,29(23):116-116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经过近13年的注水开发,主力层系水淹严重,地下油水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水淹非均质性增强,导致油田水驱波及系数低下,开发效果变差。深入研究该区油藏水淹特征,对水淹区综合治理措施的制定,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注水波及体积,控制含水上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克强 《价值工程》2011,30(24):34-35
目前,大部分测绘单位采用传统电台链接方式进行RTK作业。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进行RTK测量时,基准站与流动站间的数据传输距离受地形和地物影响较大,搬迁基准站的次数增多,严重影响了测绘工作的进度。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证明:在进行矿山地形及定点测量中,采用GPRS数据链接的方式进行RTK测量,各项精度指标都达到规范的要求,而且能够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完全可以代替传统RTK或常规测量来进行地形测量工作。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展的精细分层注水需要对注水井封隔器在井下各工况的位移进行磁定位测量。本文研究了磁定位测井原理,分析了磁定位校电缆、测井过程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确定了系统性误差与随机性误差的组成。制定了封隔器在井下各工况相对于自由悬挂状态的位移的测试方案。该方案抵消了系统误差,将封隔器位移的误差范围控制在±0.15米以内。采用该方案测试了某井五个封隔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文章根据大多数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提出的对能源监测的实际需求,结合生产过程中能耗特点和具体业务流程,设计了一套能源监控系统。系统基于以太网和PROFIBUS-DP技术,实现各类能源相关数据的综合管理,从而节省手工统计的时间及人力成本,并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提高企业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相应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刘秋华    昆刘秋华   《企业经济》2014,(5):152-155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南京市各行业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加剧,特别是一些电力大客户,由于电力消耗基数大,用电效率的提高可以大幅度减少耗电量。本文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南京主要行业用电效率进行研究,对南京市不同行业间用电效率进行横向比较,并结合南京市主要行业与全国同一行业的用电效率的纵向比较,较为全面地测算出南京市主要行业的用电效率。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用电效率远低于其他行业,是南京市今后实施节电措施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沟通世界的工具,数据安全是计算机网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将着重讨论保护网络中数据的两种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和信息加密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介绍利用基面旋转法建立被测平面的理想要素即评定基面的方法和步骤 ,从而求出被测平面对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即平面度误差  相似文献   

18.
设计基准在机械设计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要素,其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尺寸标注,影响产品加工质量。列举分析了多种书籍中关于设计基准的定义,指明了某些定义的不确切性或错误,肯定了正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高墩简支桥梁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和橡胶支座对墩顶位移的影响,对不同高度的桥墩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分析表明高墩简支桥梁整体呈现出柔性结构特点,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墩顶位移。随着墩高的增加,起隔震作用的橡胶支座的变形在墩顶总位移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其隔震效果随墩高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许丽  陈世喆 《价值工程》2014,(15):53-54
由于油田在开采的过程中,运用抽气、注水、抽液、输送油水等设备,注水系统就会产生大量能源的损耗,因此提高油田注水系统的节能技术,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损耗,提高油田生产效率。本文重点分析了油田注水系统的各项节能技术,并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探讨了加强油田注水系统运行效率与降低能源损耗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