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研究》2017,(1):72-88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并维持了较高的TFP增长率;该趋势在二、三产业尤为突出,这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结果。(3)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所属领域和"金融与保险"、"房地产"等细分行业技术停滞或倒退却积累了更大比重的要素,存在要素资源配置"逆技术进步倾向";要素驱动特征不断强化,至2014年才出现扭转迹象。宏观和产业TFP增长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短期内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将要素资源引导到技术和效率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借助结构效应实现TFP增长;中长期则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各行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对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与核心特征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立足"微观-中观-宏观"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微观层面,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关键要素成本递减与网络效应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且有助于改善配置效率,实现"数量-种类-价格"的多元、动态均衡;中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层面,数字经济不仅可以通过丰富要素来源、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和资本深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和扩散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Grossman分解模型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结合,构建工业污染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将2005~2008年作为分析期,以中国工业及其内部产业SO2排放为研究对象,用所建模型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中国工业及其产业而言,在分析期内,SO2排放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效应,规模变化不利于SO2降低,结构变化有利于SO2降低,提高清洁技术效应或污染治理效应是降低SO2的有效途径,只有降低重点产业SO2排放,才能使降低SO2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赵勇  张杨 《经济经纬》2012,(2):37-41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笔者重点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制造业部门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本地需求规模起到了主要作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固定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因此,在追求未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6,(2):56-68
消费规模特别是居民消费规模是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目前,需求结构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深层矛盾,只有将扩大消费规模与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使规模庞大的居民消费主要通过国内市场来满足,才能使大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采用阈值协整模型对1955—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随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而变化,这证明中国居民消费存在规模效应,且该效应在不同的消费规模下形成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不同的影响效应。具体地说,当居民消费规模低于0.539时,居民消费率上升0.1,第2年经济增长率仅上升0.077;居民消费率高于0.539时,居民消费规模上升0.1,第2年经济增长率则上升0.121。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入驱动。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入驱动向需求拉动转变,关键是要扩大居民消费相对规模,并通过供给侧改革使国内市场能够有效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创意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引擎,不仅以其自身的飞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当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力军。创意产业的就业效应主要表现为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一方面,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强大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从而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具有渗透性和产业关联性,从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实现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87-2010年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年份的延长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全面测算并比较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趋于上升的态势,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服务业,制造驱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关联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高于制造业,其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则较小.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内生发展和溢出机制上都要优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在研发、信息与商务服务上的溢出效应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金融、流通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密切的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还相当低.因此优化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的产业关联机制,突破地方保护、贸易壁垒等制度性的障碍,完善制造与服务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中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1-2017年中国沿海省份的数据,借助ML模型测算了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海洋经济GTFP有所提升,技术效率是GTFP提升的主要内部驱动力.进一步从政府环境投资和企业排污费两个角度选取环境规制指标,以GTFP作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指标,实证检验了二者关系在时间维度和强度维度上的差异.研究认为,在时间维度上,当期及滞后期的环境规制均可显著提升海洋经济GTFP;在强度维度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GTFP的影响存在一个门槛,大于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GTFP的正向影响显著提升.最后,文章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鼓励创新等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海洋经济增长及其驱动要素的时空差异,文章借鉴经济增长理论和相关研究,构建海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借助集对分析法计算各驱动要素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15年海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贡献度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逐年上升,海洋经济增长变化存在空间差异。②资本要素始终是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资源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减弱,除2006—2009年外,结构要素和创新要素均推动海洋经济增长,但前者在整体影响结构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制度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量保持正负交替演变的态势。③不同驱动要素对各省和各类型区的海洋经济增长贡献量存在空间差异。创新、结构和制度要素分别对落后增长区、积极增长区和问题增长区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资本和资源要素对落后增长区的贡献度最小。  相似文献   

10.
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已获得国内众多学者关注,但流通产业对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却鲜有研究。本文以中国海岸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用流通密度、流通规模和流通结构来刻画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对流通产业溢出效应与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1)流通密度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具有正向溢出效应。(2)在当前条件下,流通规模并未显示出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的积极促进作用,反而制约了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3)流通结构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制度环境为背景,在不完全金融契约和激励契约并存情况下构建动态模型,围绕企业家最优努力水平考察债务契约的治理效应.本文指出债务契约发挥激励效应的条件,并指出债务契约具有对激励契约的替代效应,同时指出债务契约具有协调效应以及通过再谈判协调投资者与企业家利益的债务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12.
笔者首次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引入R&D与经济增长动态驱动关系的研究,构建GDP总量分解模型,把GDP变动总效应分为R&D活动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效率效应,并由此对1999年~2009年我国31个省市区GDP与R&D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R&D活动效应对GDP变动总效应的贡献最大;R&D结构效应对GDP变动的正向影响较为稳定,但不够显著;R&D效率效应与GDP增长显著负相关。据此,我们给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R&D投入、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yclical patterns of markups, real wages, and labor share for Korean industries. Markup ratio is greater than 1 in most industries. Markups are countercyclical, and real wages and labor share are procyclical.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has more impact on determining markups than price and technology effect.  相似文献   

14.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当今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选取1996~2005年我国各省贸易以及环境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规模效应超过了技术效应导致我国污染水平上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选用2003~2011年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基于联立方程组模型,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会给本国带来正的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以及负的技术效应。综合三大效应的结果显示,我国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国内的CO2排放量。数据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国内CO2排放量将会增加0.5009%,其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减排作用的技术效应远低于其余两大效应,据此提出了增加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管理效益。而管理效益与实际效益是混在一起的,怎样从实际效益中把管理效益分离出来是一大难题。本文从目标管理的实际效益出发,研究了目标管理增量效益的计算方法,经过计算,提出了目标管理科技服务增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in panel settings when the probability of receiving a treatment is low, simple comparisons of outcomes between those who are treated in a given period and those who are untreated in that period, but receive the treatment in some other period, approximately identify the averag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n the treat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reveal that this approximate selection-correction substantially reduces selection bias relative to naive comparisons of outcomes between treated and untreated units.  相似文献   

18.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顺发  程和侠 《技术经济》2007,26(4):113-115
中心城市作为所属区域的经济中心,与一般城市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并具有强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能够促进整个区城的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可起到了一定的刺激消费、抑制居民储蓄存款的作用,但征税后对消费和储蓄的总效应为消费减少而储蓄增加。这是利息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中国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善居民对未来收支的预期,制定配套保障体系和税收政策,加快建设高效资本市场的步伐,引导一部分储蓄存款进入证券投资领域,合理调整居民消费和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20.
碳税政策效应理论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外有关碳税政策效应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分析了碳税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并比较了碳税与能源税、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在碳减排效果和政策成本方面的区别。本文分析表明,中国要实施碳税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现有研究成果,并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作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碳税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自身的多重效应,又要仔细分析它与其他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